年長者較容易受騙?未必。
警方數據顯示,去年詐騙案受害者中有多達67.7%為20至49歲的年輕一輩,65歲及以上的受害者僅占7.1%。
2023年全年詐騙和網絡犯罪數據,也涵蓋了各年齡層受害者的概況。警方今年重新界定各個年齡段,其中加入去年國慶群眾大會提到的「壯齡人士」(Young Seniors,指50歲至64歲)。發言人表示,重新界定年齡層是為了按各年齡層的特徵,更好地傳達反詐騙信息。

數據顯示,20歲至29歲的受害人占總數的24.6%,當中近三分之一墜入求職騙案;30歲至49歲的成年人占43.1%,近四分之一墜入電子商務騙案。這兩個年齡層人數占比最大,達67.7%,或是因為他們在網絡上花更多時間,例如購物、匯款、與親友交流等,讓騙子有機可乘。
50歲至64歲的壯齡受害者占19.9%,其中28%墜入假朋友來電,其次是電子商務和釣魚騙案;65歲及以上的受害者則占7.1%,他們最容易墜入假朋友來電、投資和釣魚騙案。
19歲及以下的少年人僅占5.3%,其中有三分之一墜入電子商務騙案,其次是求職和釣魚騙案。
若對比過去兩年數據,壯齡和年長人士占比變多,從2022年的20.6%,增加至27%,值得關注。其他年齡層占比都分別下降。
本地詐騙案連年攀高,去年詐騙案同比上升近五成,但在各機構接連推出反詐措施,以及快速截回受害者錢款的情況下,總損失金額微幅下降。
新加坡警察部隊星期天(2月18日)公布2023年全年詐騙和網絡犯罪數據。警方去年接獲的5萬零376起詐騙和網絡罪案通報中,詐騙案占了92.4%
去年的詐騙案總數達4萬6563起,比前年的3萬1728起多了46.8%;涉及金額達6億5180萬元,比前年的6億6070萬元減少1.3%。這是警方2016年開始追蹤統計詐騙案以來,詐騙案總數最多的一次,但詐騙案損失金額卻是五年來首次下滑,這與各機構積極整合執法,快速攔截和追回款項,以及加強教育宣導有關。

數據顯示,五大常見騙案仍是求職、電子商務、假朋友來電、釣魚和投資詐騙,占騙案總數的78.4%,類型與前年相同,但平均損失金額都有減少的趨勢。警方發言人說,五大常見騙案的共同點在於,騙子都使用類似的聯繫方式,利用社會工程,並使用一系列複雜的詐騙伎倆矇騙受害者轉錢。
所有詐騙案中,55.6%涉款在2000元或以下。冒充政府官員騙案是平均損失金額最高的騙案,每起約10萬3600元,其次是投資騙案,每起5萬零7000元;求職騙案則有最多公眾上當,共有9914起。
惡意軟體騙案來勢洶洶,去年案件數達1899起,損失金額達3410萬元。值得關注的是,警方是於去年首次把惡意軟體歸類為其中一類騙案,其案例卻已多到位居十大騙的第六位。警方和各機構已重點打擊這類騙案,去年第四季案件數出現顯著下滑。
為了進一步防堵騙子濫用電話(SIM)卡,4月15日起,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將限制後付(post-paid)電話卡的註冊數,每人名下最多只能註冊10張,現有用戶則不受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