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
上世紀60年代初,從馬來西亞聯邦脫離出來,新加坡還是被「低所得」、「低教育普及率」、「高失業率」困擾的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小國寡民」的新獨立的城市國家,根本沒有什麼工業基礎,也沒有什麼金融業,自然資源也匱乏,國家小人口少也無法形成有利的內需市場,幻想倚靠馬來西亞這棵大樹,到頭來卻因民族糾紛而不得不忍痛割愛。
但是經過短短几十年的發展,新加坡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成就,被稱之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不可不謂經濟奇蹟。更難得的是,此後新加坡經濟又順利完成了數次產業轉型,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水平已開發國家和創新型國家典範。
新加坡的經濟奇蹟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許多經驗: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在經濟起步時期的招商引資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特區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而新加坡的淡馬錫國有企業發展模式也為中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十分重視新加坡經驗,多次聆聽新加坡領導人的建議與意見。
新加坡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主國家,它實行一黨專政,但卻以高效廉潔的政府聞名;它是資本主義國家,卻將國有資本和政府這雙「有形的手」運用得爐火純青。新加坡為何能做的這麼好?新加坡究竟做對了什麼?

李光耀與李顯龍
在新加坡經濟的崛起過程中,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濟發展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政府招商引資,因為在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局都扮演了恰如其分的角色。經濟發展前期,由於市場制度尚未建立,經濟發展局通過招商引資建立起最初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市場。當市場經濟已經步入正軌時,經濟發展局則在國有企業調整、產業轉型和規劃方面發揮作用。經濟發展局始終在為共有制下公有制的形式進行不斷探索,不斷適應市場機制和全球化產業發展。
「生存第一,經濟立國」,在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中沒有過多的政治意識形態,不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目的都是為了經濟發展。政府本身亦處在這樣的交易環境之中,所以新加坡政府不高效廉潔也難說得過去。
根據羅納德·科斯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要低於外部市場的交易成本,這是企業的邊界。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也存在邊界,社會經濟中的有些部分以公有制來運作交易成本要低於以私有制來運作,同理,社會經濟中的有些部分則以私有制來運作要來得高效。
「市場失靈」或「政府失靈」都是因為模糊了企業和政府的邊界,模糊了私有制和公有制這兩種共有制形式的邊界。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這樣一條鐵律:用20%的公有制避免「市場失靈」,用80%的私有制避免「政府失靈」,經濟才能實現健康發展。

淡馬錫公司大廈
為什麼是20%和80%的關係,而不是相反?
在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中,市場機制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絕大多數經濟成分都能通過自由競爭和公平交易達到最優,公有制的過多介入,必然導致政府的過度干預,反而會破壞競爭環境。表面上是「市場失靈」,但失靈的並不是市場,而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環境被破壞了。現代市場經濟為私有制提供了一個大容器,在這個容器內,作為共有制形態之一的私有制,能更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
在新加坡,凡是能交給自由市場的就交給市場,交給私有制。而在私有資本不願單獨進入的且關係民生和社會兜底的領域,公有資本則提供有力支持、扮演重要角色,充當先行者。這部分領域大概占到20%的權重,並由經濟發展局和國家發展局等以市場機制自主運作的法定機構作為實施主體。

淡馬錫2019年報企業形象海報
淡馬錫等新型國有資產公司,更是將投資著眼於全球市場。目前淡馬錫在新加坡國內的投資僅占其總投資組合的26%,其餘74%則屬於海外投資。截至2019年,淡馬錫全球投資組合總市值為3130億新元,達到當年新加坡全國GDP的61.7%。從投資收益來看,淡馬錫更是創造了全球國有企業持續盈利的神話,3年期股東總回報率為 9%,10年期為9%,20年期為7%。對比來看,中國國有資本的布局眼界要遜色得多,許多海內外投資甚至血本無歸。
淡馬錫公司同時也肩負著產業創新升級的重任,政府規定其宗旨是:「通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從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淡馬錫模式極大發揮了公有資本在融資方面的優勢,利用雄厚的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尋覓產業機會,進行廣泛地投資布局,與國內形成的「二八開」共有制相得益彰。
共有制的經濟形式不但讓新加坡保持了長期穩健的發展,並且讓新加坡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經濟不斷隨時代而順利完成轉型,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實現了健康成長,共同構成新加坡經濟繁榮的護城河。
在共有制的理念下,作為共有制形態之一的公有制並不意味著國家或政府壟斷,在實行公有制的組織和環節中,政府也同樣不是全能的政府,政府將更多地向其他經濟體制組織轉移相關職能,而扮演有限政府的職能。在以淡馬錫為代表的新加坡國有企業中,新加坡政府以及相關公共部門履行的便是有限政府的職能。「管資產為主」的含義便是政府不去主導國有企業的管理、不去引導市場、不與民爭利。不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都必須遵循交易的公平、信用和效率三原則。而這也正是新加坡成功的奧秘所在。
參考文獻
[1] 郭太龍. 新加坡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 學習時報,2021-02-05(002).
[2] 郎昆,馮俊新. 韓國,新加坡國有經濟:發展歷程和經驗啟示[J]. 當代韓國, 2020, No.105(02):104-117.
[3] 曾振木. 心耘:一群經濟精英打造新加坡成為第一的關鍵歷程[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