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持續宣傳近兩年的新加坡醫保改革終於落地啦!

海峽時報新聞報道
各家保險公司都出台了相應的政策來約束此前被少部分人濫用的全賠型醫療保險:包括將舊保單強制轉為需自付5%醫藥費的新保單;或是通過起賠額來約束非必要的住院;或推出Claim Based Pricing(簡稱CBP)政策,即根據當年的理賠數額的多少來決定下一年保費的漲幅。
那麼新加坡市面上都有哪些保險公司呢?它們的產品各自又有什麼優勢呢?本期就讓小編帶大家從價格對比、保障對比、理賠速度、醫保盈虧四個方面來了解一些這些醫保產品吧~
1. 保險公司簡介
新加坡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共有79家保險公司,但獲政府批准售賣商業醫療保險的保險公司只有保誠、友邦、大東方、英康、安盛和英傑華。

值得注意的是,保誠和友邦作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的壽險公司,很早便進入了亞洲市場,主營業務一直是和人健康相關的保險(如住院險、重疾險等)。大東方和英康作為新加坡本地公司,主營業務只在新加坡和馬來新亞兩國。英傑華是全球第五大保險公司,但近年來在新加坡的市場在不斷縮小,一直有傳聞其將要被收購。安盛作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主營業務既有壽險又有財險(車險、火險等)。
近年來,商業醫保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2019年各家市場份額占比大致如下:

六家保險公司的醫保市場占比
出於市場占有率、產品限制(比如安盛的醫保不能賣給外國人)等方面的考慮,本期我們將挑選大東方、友邦、保誠三家保險公司的醫保產品進行對比。想要了解全面對比的小夥伴可以聯繫財富通小助手,我們會安排專業的保險顧問為您進行講解。
2. 醫保產品對比
價格對比
相信大部分小夥伴還是最關心價格的,小編統計了21歲至35歲永久居民/公民購買頂配醫保的價格,匯總如下圖:

三家保險公司的保費(含健康折扣)
需要注意的是,上圖中的價格包含了三家保險公司的主險和所有的附加險(Rider),其中保誠的主險名為Pru Shield Premier,附加險名為Pru Extra Permier Copay;友邦的主險名為AIA HealthShield Gold Max,附加險分別名為AIA Max VitalHealth A和Emergency and Outpatient Care Booster;大東方的主險名為Great Superhealth P Plus,附加險分別名為Great TotalCare Elite P和Great TotalCare Plus Essential。
不難發現,21歲至35歲年齡段的價格對比中,保誠最為便宜,友邦次之,大東方價格最貴。
保障對比
三家保險公司在保障範圍上大體沒有太大區別,都會提供如住院、手術、小手術、住院前後門診、急診等保障。此次醫改對於保障影響最大的就是理賠額度的問題。
2021年4月1日醫保改革落實之後,各家公司根據入保的時間,推出了相應的控制理賠的措施,如下圖:

三家公司的保障對比
對於2018年3月8日之前入保的保單,保誠將繼續提供100%的保障(即可賠數額是帳單數額的100%),而友邦和大東方將提供95%的保障。此外,三家公司都將採用CBP政策。
對於2018年3月8日與2019年3月31日之間入保的保單,三家公司都是提供95%的保障,同時採用CBP政策。
對於2019年4月1日之後入保的保單,三家公司也都只提供95%的保障。此外,保誠和大東方採用CBP政策,友邦則沒有採用CBP政策,而是推出了專屬的Deductible Waiver Pass政策。需要注意的是,此項政策給友邦的保單設立了2000新幣的起賠額,客戶只有在第一次理賠私立醫院,或者連續三年未理賠過私立醫院的情況下,才能免除起賠額。
理賠速度
理賠速度也是不少小夥伴考量的一點。根據新加坡衛生局的統計,保誠的理賠速度最快,友邦次之,大東方最慢,如下圖:

三家公司的理賠速度對比
醫保盈虧
保險公司醫保的盈虧狀況,直接決定了下一年醫保保費是否會漲價。一般來講,醫保業務虧損越多,下一年保費的增長越高;而醫保業務盈利越多,保險公司也會酌情調低下一年的保費。下圖展示了各家保險公司2016/2017/2018年的醫保的盈虧。

各家保險公司醫保的盈虧對比
不難發現,友邦和大東方的因大量的醫保理賠,連年虧損,而保誠在2016/2017年虧損後,便開始採用CBP政策約束部分被濫用的理賠,因此在2018年就扭虧為盈。從這個角度講,保誠今年的保費比較便宜,也是早早採用CBP政策的必然結果啦。
3. 總結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與友邦和大東方相比,保誠的醫保價格較為便宜、保障略有優勢、理賠速度更快、且醫保盈餘狀況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