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不離手,說的是你嗎?(海峽時報)
作者 盧麗珊
日前,我半夜收到編輯同事發來一張清朝人物躺著吸鴉片,與現代少年躺著玩手機並列的惡搞照片。

(作者提供)
大概編輯也忽然有所覺醒,發來照片提醒另一個半夜還是看手機,還會即刻回復她的人。
100年前,中國鴉片成癮,導致弱肉強食,最終禍國殃民。
100年後,世界全年齡段網癮成災,侵蝕真實生活的空間,最壞的後果還在演變中。
最可怕的是,我們很多依然深陷其中,不知已然「成癮」?
多數國人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使用網際網路
身為新加坡人,我們還得加倍警惕,因為我們是全球十大網際網路使用率最高(96.9%)的國家之一。
根據Statista公司的調查顯示,新加坡全國有518萬人使用網際網路。大部分是通過手機上網,搜尋資料、上網購物或觀看影視節目娛樂。其中93%用戶平均每天花7.3個小時上網。

(海峽時報)
一天只有24小時,占的比列高得嚇人吧?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我們都活在虛擬的世界。
更令人側目的是新加坡兒童最早8歲開始上網,遠遠早於全球平均年齡的10歲,成為最早使用網絡的族群。
其實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年齡最小的成員,早已開始有「上癮」或沉迷的徵兆。這還是從二、三十年前手機開普遍化開始露出苗頭。
我記得1990年代在家中,家族成員客廳聊得熱火朝天。當年還是小少年的弟弟在角落玩手機;我叫他,他不應答。跟他年齡最接近的堂弟最了解他,即說:你試試發簡訊給他,他可能更快有反應。
多年後,他當了爸爸,那天我要叫躺在沙發聽耳機的少年侄女,弟媳笑說:大姑,你還是發簡訊給她吧?
相隔20多近30年,幾乎同一場景何其鮮活有趣。
當然,弟弟沒有因手機耽誤學業,還事業有成,然而代表年輕一代的孩子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機不離手不說,上了飯桌才依依不捨、或不情不願和手機暫別。
觸目所及,公共場所內,孩子總是在餐廳一邊看視頻,大人各說各的,各玩各的,毫無交集。很多大人更自豪的宣稱:看!我孩子很小就會按手機了!這是很多現代孩子的真實生活寫照。

機不離手,說的可能是眾多新加坡青少年。(海峽時報)
即使不是小孩,青年也是一樣嚴重。
我記得20多年前認識一位畫家朋友,第一次見識疑似網癮的模樣。他機不離手是一定的,是那種新手機一出即預購的人。即使和我們一大群朋友喝著咖啡、吃著飯,他也在手機毫無聲息情況下頻頻查手機,幾乎每三、五分鐘一次,好像很重大的事情即將發生一樣。
當然,手機也沒有耽誤他的錦繡前程,他成為出色的畫家,舉家定居新加坡。再見面時他已人到中年,當年「無故」閱覽手機的密度已大大減少,但他還是那個迷戀新手機款的半老男孩。
我只能解釋說,當年他身在異鄉獨自拼搏時,手機不只是他通訊、娛樂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他聽到遠方家人熟悉、溫暖聲音的唯一途徑和情感樞紐。
孩子也沉溺虛擬世界
再說回年幼孩子,成人都如此,平心而論,從小就接觸網際網路的孩子,有什麼理由不被它理所當然的牽引和支配呢?
重要的是家長有意識、而且適當的管制和引導,除非他們自己也城門失守,深陷其中。

孩童也盯著手機,在新加坡已經越來越常見。(海峽時報)
曾經,我們擁有一個沒有手機的童年。我家有喜歡說故事的俏媽媽,拿著書本給我們講故事;我們有無數的書本和玩具陪伴我們度過休閒時光。
我們一家大小出去感受大自然,腳踩青草或沙灘,頭頂艷陽或高山,而現在孩子是坦然在大好河山面前也背對家人,兀自上網自嗨自娛,因為虛擬世界似乎更為精彩。
到了異國他鄉遊覽,一頭鑽進酒店才是他們最暢快的救贖,因為酒店有免費WiFi,可以繼續上網!
一旦酒店發現網速稍慢,就不由自主發聲、發難、甚至發瘋、發狂!
萬一手機被搞丟,甚至只是忘了沒帶出門,或落在車上而已,哪怕只是一會兒,整個人就像失魂落魄,頓時失去唯一精神依靠一樣。要嘛馬上不管多遠都調回頭去取,要嘛一路上誠惶誠恐,鬱郁不得終日,直到回家和手機團圓的光明、幸福一刻。
慢著慢著,我好像不是說孩子們了,而是天天、無時無刻用手機的我們成年人的樣式了!
怎樣才算上了網癮?
其實,年紀輕就成癮者到老了還是成癮,還可能成精,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外,年長者老了才上癮還可能是因為生活孤單、寂寞、行動不便才會成癮,這個現象不可小覷。
再者,孩子們已經越來越不懂閱讀為何物,壓縮的時間都給了手機和虛擬世界,腦袋裝了什麼東西還真是個迷。
那我們怎麼定義上了網癮呢?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大衛·格林菲爾德 (David Greenfield) 從1990年代開始研究網際網路依賴(Virtual Addiction)的現象。
他創辦的網際網路與技術成癮中心 (CITA) 多年來自美國的患者提供了關於視頻遊戲、色情以及技術依賴和濫用問題的治療。
2021年,他也出版《克服網際網路成癮》的專書,當然這類的著作何其多,這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一本而已。該中心提供一套自我測試的15道問題,我們可以從中了解是不是「成癮」。
15道問題如下:
1. 您是否發現自己花在手機或智慧型手機上的時間比您意識到的要多?
2. 您是否發現自己經常盯著手機或智慧型手機盲目地打發時間?
3. 使用手機或智慧型手機時,您是否會忘記時間?
4. 您是否發現自己花更多時間發簡訊、發推文或發送電子郵件,而不是與人面對面交談?
5. 您花在手機或智慧型手機上的時間是否有所增加?
6. 您是否希望少用手機或智慧型手機?
7. 您睡覺時是否經常將手機或智慧型手機(打開)放在枕頭下或床邊?
8. 您是否發現自己在白天和晚上的所有時間都在查看和回復簡訊、推文和電子郵件,即使這意味著打斷您正在做的其他事情?
9. 您是否在開車或進行其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類似活動時發簡訊、發送電子郵件、發推文或上網?
10. 您是否覺得使用手機或智慧型手機有時會降低您的工作效率?
11. 您是否不願意離開手機或智慧型手機,即使是很短的時間?
12. 當您不小心將智慧型手機落在車內或家裡、沒有服務或手機損壞時,您是否會感到不安或不舒服?
13. 當您吃飯時,您的手機或智慧型手機是否始終是餐桌布置的一部分?
14.當您的手機或智慧型手機響起、嘟嘟聲或嗡嗡聲時,您是否強烈渴望檢查簡訊、推文、電子郵件、更新等?
15.您是否發現自己每天多次無意識地檢查手機或智慧型手機,即使您知道可能沒有什麼新的或重要的東西可看?
如果您的答案如下:
1 – 2個「是」:您的行為是正常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您應該依賴智慧型手機生活。
3 – 4個「是」:您的行為傾向於有問題或強迫性使用。
5 – 或以上「是」:您可能有問題或強迫性的智慧型手機使用模式。
8 分或更高的「是」 - 如果您的分數超過 8 分,已經可以考慮去看專門研究行為成癮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進行諮詢。
如果您的測試成績已經進入「病態」需要求醫的地步,不要驚慌,也不要難過,你可能不是唯一。
我們來認真分析成年人手機「成癮」的現象,得率先考慮手機早早超越從前的通訊功能,它現今還融合其他三大主要功能,包攬生活中的其他 「業務」,我們花在手機的時間自然比較多。
三大主要功能:工作(回復電郵和搜尋資料)、網上購物(或看直播)、觀看娛樂節目。
除了通訊功能,其他三大功能的「破壞性」和「」顛覆性也極大!我們因此再也不去,或少去傳統實體店、出門去個商場購物都嫌煩、連電視都可以丟棄、或者看電影的錢都省起來。

智慧型手機不單是通訊器材,還融合工作與購物等功能,也是人們花在手機的時間增加的原因。(海峽時報)
不得不提,無時無刻必須被老闆「找到」或答覆工作電郵已成為惡性的工作文化。它模糊了公私的界限,連一個人最起碼的休閒尊嚴和權利都賠上了。
然而話說回來,手機還是巧妙統合一個現代人的各種需要於一體,何罪之有?說起來手機還是功德無量,錯就錯在人們缺乏自我制約和自我警醒的能力,濫用了科技而已,進而被科技利用。
其實本地也有很多診所讓疑似成癮的人上門求助,政府部門也不時通過各種管控方案和媒體宣傳,一再提醒我們網絡世界的危險性。
它們包括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的網絡詐騙案、通過給優惠甜頭的手機詐騙案、跨國愛情騙子,以及最不能饒恕的國際戀童癖網站。它們都像黑暗的魔爪,無邊無際的張牙舞爪,向失控的人們或我們召喚。
而我們在網絡的時間越長,我們越脆弱,越沉迷;雖不至於禍國殃民,惡果還是有待觀察。
大家共勉之,相互提醒一下: 上網誠可貴,自製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