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凝土是常用的建築材料,但其吸熱快的特性,也讓城市化程度高的新加坡出現熱島效應。(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感覺近年來半夜被熱醒,越來越頻繁有想開冷氣的衝動?
別懷疑,這不是心理作用,你的體感沒有問題,新加坡的確越來越炎熱了。
根據新加坡氣象署數據,過去十年(2013年至2022年)的平均溫度,已達到了28攝氏度的歷史新高。
和30年前的另一個十年期間(1983年至1992年)相比,足足升高了0.75攝氏度。
本地氣溫為何逐漸升高?人類社會工業化後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主要因素,這點應已無疑義。
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世界各國,近年來也開始想方設法透過國際合作,以及在國內推行綠色相關政策力挽狂瀾。
但除了全球氣候變化這個外部因素,新加坡氣象署周四(23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也特別指出,我國城市化發展所導致的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也是本地氣溫升高的部分原因。
什麼是熱島效應?
當一個城市以人造環境取代原本的森林、水源等天然環境,熱島效應就有可能出現。
這是因為常用的建築材料如混凝土及瀝青等,都有著吸熱快的特性。
當大樓白天吸取熱量並在晚上逐漸釋放熱量後,熱島效應就會產生。
地面的柏油路表面吸附熱量,以及防止土地吸收水分,並通過植物降溫,也加劇了熱島效應。
所以老一輩常說以前的木屋住起來比較涼爽,某方面是有科學依據的。
由於現代城市鋼筋水泥建造的建築物密集,加上柏油路面都具有更大的吸熱率及更小的比熱容,因此城市地區往往升溫更快,並會造成同一時間城市地區氣溫普遍高於周圍郊區氣溫的現象。
在本地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確實出現了這種現象。

混凝土建成的建築,以及地面的柏油路,都有可能導致所在區域的溫度高於其他城市化較低的地區。(海峽時報)
氣象署報告根據兩個氣象站的溫度差異觀察到了這點
這兩個氣象站,一個位於樟宜,一個在登加,所在區域的城市化程度有所不同。
樟宜氣象站靠近機場跑道,附近有更多已完成發展的住宅區,因此被定義為半城市化地區。
登加氣象站則靠近登加河,同時也被森林所包圍,因此可被定義為郊區。
氣象署發現,在過去50年間,樟宜的夜間最低溫上升的速率比登加更快。
在1973年至2022年間,樟宜的夜間最低溫以每十年0.20攝氏度的速率增長。相較之下,屬於郊區的登加在同時段則以每十年0.14攝氏度的速率增長。
樟宜升溫速度比登加快的現象,足以說明熱島效應對新加坡整體上升的氣溫是「有所貢獻」的。

新加坡的高度城市化,也是本地氣溫上升的原因之一。(海峽時報)
眾所周知,我國土地有限,為能應付龐大人口與經濟活動,布滿鋼筋水泥,高樓聳立的市容可說是非戰之罪。
但這樣的一份報告,足以警醒當局和國人,新加坡過去的發展模式,在氣候威脅越來越大的今天是否有必要重新審視。
據《今日報》報道,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主任霍頓(Benjamin Horton)教授說,當局公布這類數據可讓新加坡社會正視熱島效應問題,並透過全國之力,探討如何重新設計我國的發展模式,以應對這些氣候及環境問題。
關於如何應對熱島效應,過去已有不少專家提出解方。
其中,增加綠色空間,是應對熱島效應最有效的方式。
相關可行的方案包括綠化建築的屋頂和牆面,以及大幅增加島上的綠地面積。
我國政府在2021年2月公布的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就設下在2035年底前開拓1000公頃的綠色空間的目標,並鼓勵國人積極參與「百萬樹木運動」。
根據國家公園局TreesSG官網統計,目前在「百萬樹木運動」下,全島已栽種了50萬5799棵樹。
礙於地狹人稠,新加坡人不得不「焗」在鋼筋水泥之中,但為了讓我們的家園能夠永續,我們是時候開始正視如何在發展與環境永續之間求取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