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只有3萬零800人以駕駛私召車為主業。(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約一年前,新加坡私召車供不應求,主要因疫情期間電召服務需求下跌,許多司機難以取得收支平衡,選擇退場。但疫情趨穩後,乘客回流,私召車司機不足的情況卻未見好轉。
當時,最顯著的影響就是車資上漲,即使乘客願意讓荷包「淌血」支付更高的費用,也可能遲遲都等不到一輛車子。
時隔一年,私召車司機依舊相當短缺。私召車業者Gojek發言人告訴《商業時報》: 「儘管私召車領域呈現復甦跡象,活躍的私召車司機人數還未恢復至疫前的水平。」
「在路上駕車的私召車司機,沒跟上乘客需求增長的步伐。」
然而,相較去年的情況,該領域今年之所以「僧少粥多」的原因略有不同。
個體戶就業吸引力整體下滑
人力部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3萬8200名私召車司機使用網上電召服務平台,截至去年則有3萬8100名司機,總數其實差不多。
不過,其中把駕私召車當成主業的司機逐漸減少,從2020年的3萬4400人,降至去年的3萬零800人。
與此同時,以駕私召車為副業的新加坡人,從2020年的3800人近乎翻倍至去年的7300人。

據私召車業者Gojek觀察,儘管私召車領域呈現復甦跡象,活躍的私召車司機人數還未恢復至疫前的水平。(海峽時報)
換言之,越來越多新加坡人成功找到正職後,在閒暇時間才開車幫補生計,甚至完全不再涉足私召車領域。
人力部還說,除了私召車司機,包括房地產經紀、保險經紀、補習教師、業主等在內的不少個體戶員工都「轉正為副」,選擇從事其他全職工作:
去年,從事上述工作的個體戶員工年比漲幅減緩至0.4%,不及2020年的9.2%和2021年的5.7%。
另外,截至去年6月,多達12.6%的個體戶員工找到了全職工作,創下歷來新高。
人力部解釋說: 「這意味著,雖然個體戶工作還有其推動因素,更多個體戶員工一有機會,就會轉而從事全職工作。」
服務業積極搶人,電召服務業留不住人?
邁入後疫情時代,電召服務業者最大的競爭來自服務業,如餐飲業和零售業等。
這些領域也十分缺人,但不同之處在於,一些服務業工作的薪資漲幅相當誘人。
根據招聘應用FastJobs的數據,銷售助理的工資增長20%至2400新元、服務人員和廚師的工資則分別增加14%和9%,至2500新元。
相比之下,人力部數據揭露,電召服務平台的送餐或送貨員收入中位數是2000新元,私召車司機收入中位數為2500新元。

今年第一季的數據顯示,銷售、零售和營銷的職務空缺年比增加56%。(聯合早報)
FastJobs也引述今年第一季的數據指出,銷售、零售和營銷的職務空缺年比增加56%,酒店業和餐飲工作職缺則增加17%。
服務業工作的需求和薪資上揚之際,私召車領域似乎還沒釋出更具吸引力的條件,減緩人員流失,反之還有兩大因素,或成為私召車司機「跳槽」另謀其他正職的推動力。
其一,從工資的角度來看,零工的實得工資(take-home pay)預料會下滑,因為在新條例下,他們的中央公積金 (CPF) 繳交率會調整到與其他員工相同的水平。
此前,個體戶員工和他們的僱主無需繳交公積金。
其二,私召車司機的工作不如以前靈活,選項也更少了。
《聯合早報》報道,今年3月31日,允許德士和私召車司機送貨送餐的計劃已結束,陸路交通管理局宣布不再延長試驗期限。

陸交局日前宣布,不再延長德士和私召車司機送貨送餐的計劃試驗期限。(海峽時報)
當局指出,仍在提供送貨送餐服務的司機人數有限,加上有必要確保有足夠的德士和私召車載送乘客,因此不再延長試驗計劃。
由於德士和私召車司機所持的是載客執照,他們不可在空車時段從事送貨工作。
此舉顯然也為了滿足私召車需求攀升,讓司機專注於接送乘客,不過換個角度想,一些司機可能會因而感覺無法適應,單憑接送服務的薪資不夠應付開銷,索性就不做了。
對比零工與常規工作,確實存在差別,FastJobs新加坡和菲律賓區總經理林慧珊(音譯)接受《商業時報》訪問時一針見血地指出:
「隨著平台零工的高額獎金和豐厚報酬減少,常規工作的薪資增加,求職者在取決於從事零工或全職工作之間,薪資將不會是最重要的考量。」
司機少了,乘客遭殃

私召車司機的空缺遲遲未能填補,很可能又會陷入供不應求引起價格上漲的惡性循環。(海峽時報)
當然,私召車業者也並沒有等閒視之,他們皆以不同的方式,試圖吸引更多司機加入。
以Gojek為例,公司發言人說,他們正與政府和業界合作擴大司機群,如放寬私召車司機職業駕駛執照持有人的資格、鼓勵利益相關者考慮推出新擁車證類別等。
為了以更小的司機群體應付需求,業界也利用數據分析,把送餐員和司機指引到較受歡迎的地區。 然而,面對其他就業領域的競爭,這些方法也未必立竿見影。
最終,私召車司機的空缺遲遲未能填補,很可能又會陷入供不應求引起價格上漲的惡性循環,依賴電召服務通勤的居民恐怕又會面臨新一波的車資「漲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