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貓「嘉嘉」與幼崽。(圖:野生動物保育集團)
大熊貓「凱凱」和「嘉嘉」在抵新9年後終於升級做了父母,網民紛紛為大熊貓寶寶起名表達祝福和喜悅之情,有網民認為「凱凱」和「嘉嘉」順利受孕離不開「七」字,提議名字要含「七」字。
《8視界新聞網》報道,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昨早(15日)在社交媒體臉書宣布「嘉嘉」於前天(14日)早上誕下一隻幼崽,但沒有透露幼崽的名字或將如何為它取名。網民們踴躍評論建言獻策,為寓意美好的詞語為大熊貓寶寶命名。
前天是農曆七月初七,是華人傳統節日「七夕」,一些網民因此提議大熊貓寶寶就叫「七夕」或諧音的「七喜」。
有網民補充說,大熊貓寶寶與數字「七」有緣,「凱凱」和「嘉嘉」今年4月第七次嘗試終於順利受孕,而且大熊貓寶寶出生在農曆七月初七的上午7點50分,所以希望名字里包含「七」。
也有網民表示,這是新加坡首隻新生大熊貓寶寶,取名時應加入獅城元素,比如取自新加坡的「新新」。還有網民指出,大熊貓寶寶的誕生是國慶節的驚喜禮物,也可以取名為「慶慶」。
更有網民提出,大熊貓寶寶出生於冠病疫情期間,英文名可以叫做「PANDAmic」,即把熊貓(panda)和大流行(pandemic)合成一詞。
據了解,兩隻大熊貓居住在新加坡期間誕下的幼崽都屬於中國,幼崽必須在兩歲時返華。因此,有網民猜測,中方可能會為大熊貓寶寶的名字提出意見。
第七次人工授精終成功
野生動物保育集團首席生命科學官兼副執行長曾文豪博士在文告里表示,「凱凱」和「嘉嘉」之前嘗試了六次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都不成功,今年4月第七次嘗試人工授精終於成功。
文告表示,在4月時「凱凱」和「嘉嘉」進入發情期,野生動物保育集團的動物護理團隊與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密切合作,計劃讓大熊貓自然受孕,有需要時才以繁殖科技作為輔助。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觀察到今年順利交配的機會迅速減少,因此建議本地獸醫為大熊貓進行人工受孕。野生動物保育集團的獸醫團隊在大熊貓交配季節開始前,就已從「凱凱」身上收集精液,將其冷凍保存,因此可以利用冷凍精液為「嘉嘉」進行人工受孕。
動物護理團隊通過超聲波掃描,證實「嘉嘉」懷孕。團隊在7月為「嘉嘉」進行超聲波掃描時,發現「嘉嘉」的子宮頸變厚,子宮角有液體。獸醫在本月10日再次通過超聲波掃描,不僅清晰顯示胎兒的輪廓,還檢測到強烈的心跳。
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昨早(15日)在社交媒體上載的視頻顯示,「嘉嘉」在生產前單獨待在籠中,飼養員24小時陪伴和監控它,隔著柵欄撫摸它,儘可能地讓它感到舒適,還喂它吃最喜歡的胡蘿蔔和蘋果。
「嘉嘉」也在這個籠子中獨自分娩,誕下粉紅的幼崽後,雖然身為新手媽媽,但立刻發揮了母性本能,用嘴叼起幼崽並輕輕地舔舐,還把幼崽抱在懷裡。
幼崽出生時體重僅200克,性別尚未確定有待公布。視頻顯示,幼崽雖然纖細,但 「唧唧」 的叫聲十分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