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綜合市場分析師的數據顯示,今年成功集體出售的私宅項目有35個左右,總額約100億元,超過去年的銷售額。
去年成功集體出售的私宅項目不到30個,總額約83億元。
然而,隨著從政府7月推出房地產降溫措施,當前這一波私人住宅集體銷售熱潮已顯露疲態。

今年的集體出售市場,有幾大特點
首先,成交價格高。
售價最高的太平洋大廈以9億8000萬元成交,創下10年新高。
其次,往年未售出項目在今年成功出售。
例如第四次求售的珍珠苑私人公寓和第三次求售的太平洋大廈。
此外,私宅大多集中於黃金地帶的。
第九郵區(烏節、經禧和里峇峇利)、第10郵區(武吉知馬、荷蘭路和東陵)和第11郵區(華登嶺、諾維娜和湯申),已占今年成功集體銷售項目的半數。另一個最多成交的地區,是第15郵區(加東、如切和安珀路)。
儘管今年集體銷售市場的成交量與總額超越去年,但隨著政府7月推出的降溫措施,其中包括針對集體出售市場的內容,隨後又發出提高非有地私宅平均單位面積的修訂守則,集體銷售市場受此影響重大。
降溫措施出台後,只有鳳凰嶺和滑鐵盧公寓的集體銷售項目成交。
滑鐵盧公寓可能重新改造為酒店。
高緯環球研究部高級總監李敏雯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私宅的集體出售市場趨於冷淡。今年第三季只有兩宗成功的集體銷售交易。降溫措施出台後不久,一些開發商就退出集體銷售交易,放棄定金。」
隆輝集糰子公司Gioia Fund就放棄收購位於菲雅路的菲海文樓的計劃,而騰地也放棄完成對東海岸路上段德源山莊的收購。
高力國際新加坡研究部主管宋明蔚說:「許多開發商告訴我們,他們要喘口氣,重新考察房地產市場和評估本身將推出的項目。」
目前,多個集體銷售項目也因為受到到降溫措施而推遲競標截止日期,包括再次求售的浩然大廈。
不過,該私宅之後依然也沒有找到買家。
同浩然大廈一樣找不到買家的集體銷售項目,今年預計超過30個。

發展商與投資者或轉向商業房地產
」
商業項目的集體出售方面,今年主要有兩宗,分別是以2億6千萬元成交的唐市購物中心和以2億7千6百萬元易主的金城中心,總額5億餘元。
李敏雯認為,由於政府如今要求平均單位的面積提高,開發商對於高價競標已採取更謹慎態度。
「儘管一些(集體銷售)地段已降低保留價,但許多發展商仍採取觀望態度,除非有更具吸引力的交易進入市場,否則它們並不急著填補土地庫存。」
不過,開發商對於地理位置優越、可更換為酒店用途的集體銷售私宅依然充滿興趣。
她認為,隨著私宅集體銷售市場放緩,開發商也會轉向辦公樓與酒店的商業項目,但價格依然是推動成功交易的主要因素。
宋明蔚認為,開發商目前對集體銷售項目的興趣轉淡,能給那些漫天開價的屋主,一個正視現實的機會,而開發商也能根據市場情況推出新項目。
從集體銷售項目遷出的家庭應該不會向開發商購買新單位或暫時租房。
儘管一些家庭可能會提升到有地住宅,但這些可能是少數。也一些家庭或許會為了增加退休儲蓄,而『降級』到轉售組屋。
但我們相信多數家庭應該會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物色轉售公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