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淘沙是新加坡南部島嶼,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聯合早報》一位專欄作者曾這樣形容聖淘沙:「每隔幾年就來一次小甜甜大變裝」,熟悉聖淘沙發展的蟻粉應該會認同。
畢竟,聖淘沙早期的景點,如珊瑚館、蠟人館、音樂噴泉、單軌列車等等,都已經走入歷史,只有西樂索炮台和1974年正式啟用的纜車至今仍然存在。
「小甜甜大變裝」其實也可以形容纜車,它橫跨花柏山和聖淘沙半個世紀,即將迎來現代感十足的第五代纜車。
但恐怕不是太多人記得,半個世紀前,纜車啟用之際,曾有一名新加坡的建國元勛擔心,它最終會和一名法國王后一樣!
「我們的困難只是一時的」
1974年2月15日,新加坡纜車舉行啟用儀式。

時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吳慶瑞博士在纜車啟用儀式上致辭。據《海峽時報》報道,吳慶瑞在完成了8分多鐘的纜車車程後,告訴記者新加坡纜車完全不比外國纜車遜色。(花柏山休閒集團提供)
或許是他堅持聖淘沙必須用來發展康樂和旅遊業,而不是改為煉油廠或軍事設施的緣故,時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吳慶瑞博士擔任啟用儀式主賓,並發表演講。
他在不過兩頁的演講中,先點出了新加坡當時面對交通擁擠,以及石油危機造成通貨膨脹率飆漲等問題。
在全球前景充斥著不確定因素的當兒,新加坡卻耗資580萬新元(約等於2023年的1600萬元)興建一個全長1.75公里、離地61米高,包括43部纜車的纜車系統。
吳慶瑞於是在演講中設問:
纜車會不會像因「那就叫他們吃蛋糕」(「Let them eat cake」)這句話遺臭萬年的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一樣,淪為窮奢極欲的象徵?

1974年3月10日在花柏山站排隊等待乘搭纜車的人龍。(海峽時報檔案照)
興建纜車系統即使是將聖淘沙打造成旅遊勝地全盤計劃的一部分,當時的政府也無法預見最終是否成功,吳慶瑞就在演講中繼續說:
「我無法預測未來,因此只想說:既然無法確切預見未來,我們只能寵辱不驚,以平常心應對。
我們的纜車系統恰好體現了這一點。纜車系統開幕即使會讓人聯想到瑪麗·安托瓦內特,我們還是應該謹記:我們面對的困難只是一時的,公共運輸使用者的煩惱也如是。
所以,新加坡能為旅客和國人所建設的景點,又添一個好去處,讓我感到欣慰。」
纜車50年四次換新裝
時隔50年,新加坡纜車的乘客人數,截至去年12月已經突破6000萬人次。花柏山休閒集團董事經理莫興萃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透露,纜車乘客有八成是國際旅客,其餘是本地旅客。但冠病疫情後,本地旅客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
1994年,花柏山(Mount Faber)耗資$11 million更新纜車車廂,也象徵第一代纜車服務20年後「光榮退役」。
第二代車廂外形更寬敞,共80部,載客量從每小時700人倍增至1400人。

第二代纜車運行的速度比第一代纜車更快,也能播放音頻介紹沿途景點。(花柏山休閒集團提供)
蟻粉在國外搭乘纜車時,可曾搭過裝置玻璃底部的纜車,感受一下從腳下觀賞周遭景色那種刺激?
1999年從瑞士引進的六部第三代新加坡纜車,就是當時世界首部玻璃底艙纜車,讓乘客從另一個角度欣賞新加坡南部美景。

第三代新加坡纜車。(海峽時報)
第四代纜車在2009年啟用,金屬黑色和鍍鉻車廂除了額外紫外線防護,還裝有LED燈光,入夜後閃閃發亮。配合今年的50周年慶,纜車還換上了以寶可夢(Pokémon)為主題的設計。

第四代新加坡纜車。(花柏山休閒集團提供)
至於第五代NexGen纜車,則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啟用。
與第四代纜車比較,第五代除了外形獨特,也改善了通風系統,讓乘客可從車廂內向外推開車窗。

第五代新加坡纜車,預計在2024年第二季啟用。(海峽時報)
談起新加坡纜車,也不能不提1983年1月29日發生的一起事故:當年,Eniwetok號鑽油塔船在航行過聖淘沙和新加坡本島之間的海峽時勾到纜車鋼纜,當時在渣甸碼頭(Jardine Steps)和花柏山川行的六部纜車有兩部掉落深海,造成七人喪命,另外13人受困其餘四部纜車。
但整體來說,新加坡纜車在過去的五十年里,始終是新加坡旅遊業的一個標誌。
吳慶瑞在當年致辭的結尾,在這裡也顯得格外貼切:
「我就不耽誤各位親自體驗乘搭纜車了。我們的海港是我們這個城市國家的經濟命脈,我希望纜車也同時能讓新加坡人更認識新加坡,並更加以她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