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知道中國的房價瘋了,有人說,一線甚至二線城市的房價這麼高是正常的,因為寸土寸金啊!
可同樣都在亞洲,同樣是寸土寸金,同樣是空間有限,而且新加坡和汶萊國土面積比中國一些城市都要小,卻成為房地產狂歡中的一股清流。
或許你還不了解,這兩個國家的人民住房的現實情況多麼逆天:
房子是用來住的
新加坡50年前已經開始乾了

2011年~2016年香港和新加坡房價指數,新加坡房價連續3年下跌
白色:香港;黃色:新加坡
商品房價格下跌不會拖累經濟?對新加坡來說,這並不意外,因為當下新加坡超過80%的人口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中。
所謂組屋其實就是新加坡政府為國民提供的「保障房」。根據當地法律,新加坡的組屋由新加坡建屋局興建,價格也由建屋局決定,不以盈利為目的。
組屋價格並不與市場掛鉤,而是與新加坡人的收入掛鉤。
建屋局的設立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加坡的住房危機。
新加坡建屋局官網稱:1960年新加坡發生了住房危機,許多人生活在不衛生的貧民窟和擁擠的寮屋區,只有9%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公寓。
1960年新加坡建屋局成立後,發布了「居者有其屋」計劃。這一計劃實施之後,新加坡人的居住條件持續改善。到2013年時,已經有超過80%的居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中。
根據官方資料,建屋局成立以來已累計完成了100多萬個單元的公共住房,而新加坡總人口才約為554萬人。
新加坡的土地大多屬於國有,但是國有土地並沒有使得新加坡政府實施土地財政、高價賣地。相反,新加坡建屋局用國有土地統一建造組屋,用成本價甚至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給新加坡永久居民。為此,新加坡政府要每年撥款給建屋局彌補虧空。據《聯合早報》報道,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底)新加坡建屋局凈虧損為16.39億新元,摺合人民幣超過70億元。
新加坡組屋內部
雖然組屋的性質類似於國內所謂的「保障房」,但其實並不寒酸,相反配套齊全。新加坡的組屋按臥室數目分為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等;三房式的使用面積約60平方米,四房式使用面積約90平方米,五房式使用面積約110平方米。 即便是新加坡房價大漲的那些年, 民眾依然有房子住。
新加坡的房價也曾經有過瘋漲的階段,因為與全球所有房地產商一樣,新加坡的房地產商也會爭著出高價競拍土地。
雖然土地成本一上升,房價水漲船高,但他們並不擔心自己的房子會因此擱淺。在新加坡,本土和來自海外的億萬富翁到處都是。既然不會浪費資源,所以新加坡政府也不會去反對和阻止房價升高。
讓人奇怪的是,新加坡的居民甚至是窮人卻沒有任何抱怨,為什麼?因為在這種高房價下,他們並不會買不起房子!
在新加坡,政府最關注的並不是房價高不高,而是窮人們有沒有房子住。對他們來說,這兩者並沒有任何矛盾。在房產商們建造和銷售高價房子的同時,政府也會從中得到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而這筆收入只能用來為普通百姓和窮人們服務——建造保障房和廉租房。

對於保障房和廉租房,不用擔心它會產生任何名不副實的本質變化,嚴格、透明和公開的財政制度和強大有力的問責制度,不允許任何一級政府把這筆錢挪為他用,讓人沒有絲毫空子可鑽。
政府首先會對申請保障房的名單通過電視和報紙發布出去,接受社會監督,對於任何一個有疑問的名字,他們都會進行再次審核,如果發現有富人冒充窮人申請保障房,那麼這位申請者將會因「惡意侵占他人財產(未遂)」被起訴,付出的將是沉重的罰金。
在這個審察機構里,沒有任何一位成員或官員可以擅自做主,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位富人能用買通一位成員或官員的手段,來為自己謀取一套保障房。要收買就全部都收買,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即便真的有人瞞天過海躲過群眾的眼睛,還買通了審察機構的所有成員和官員,為自己謀取到了一套保障房,別擔心,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無論什麼時候被揭發,強大的問責制度會立即啟動,政府不僅會立即沒收被這位富人占有的保障房,而且還會以「惡意侵占他人財產」的罪名將他起訴,關進監獄。
那些被收買的審察成員或官員同樣不能倖免,沒收非法財產不說,法院還會以「瀆職」、「貪污」、「破壞社會秩序」等多項罪名將他們從工作崗位上拉下來,扔進監獄。

在保障房上,新加坡還有一個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的原則,例如一位原先住在保障房裡的窮人,某天他突然賺到了大錢(比方說中了數百萬的彩票大獎),這瞞得過他的家人和朋友,卻瞞不過健全周密的政府監控網絡,政府會立刻撤銷保障房給予他的「保障」,讓他限期撤離,去購買屬於富人的高價商品房,因為這時他顯然已經不是窮人,然後這套保障房就用來保障另一位窮人。
新加坡政府不但沒有打壓房價,反而還努力去保證富人們購買天價商品房的消費權利,甚至喜歡房價升高,因為只有房價升高,政府才能從地產商和富人那裡收到更多的錢,用來為普通百姓和窮人們建造保障房和廉租房,從而實現真正的「居者有其屋」。
正因如此,新加坡的房產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局面:房價越高,普通居民和窮人的住房越是有保障!既然如此,還要打壓房價幹什麼呢?還怎麼能出現房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