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總理接手的新加坡是一個,內,自然資源缺乏,連飲用水都需要進口;外,被馬來聯盟因為忌憚華人影響力超過馬來人而踢出局的,可以說是內外皆憂患的國家。他一方面推行雙語教育,讓境內說華語的,英語的,淡米爾語的,馬來語的四種不同種族都既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之根,又能用英語相互無障礙溝通合作。另一方面他大力發展殖民時期來福士爵士曾奠定下來的港口優勢,飛去美國歐洲已開發國家,邀請投資,為他們提供最貼心的服務。「貼心」是他的招商利器。從硬體上,為貨運物流提供港口先進設備,為商業提供優秀人才儲備;從軟體上,為先進的管理掃清障礙,提供透明清廉的政府服務,提供完善的律法環境……
「貼心」也體現在很多生活細節上。比如我們所住的酒店,普通一家,四樓是露天游泳池,這裡有圍繞酒店的一整圈大面積綠化,白色的非洲茉莉正開得燦爛;來自以色列的滴管技術以最省成本的方式給這些長在半空中的綠植提供水分;有很多的涼亭,供人閒坐、看書、聊天;有一個兒童遊樂場所,一個健身房,一個洗衣熨衣房,一個洗手間,一個殘疾人使用的淋浴衛生間……這麼一個公共場所,充滿了生活氣息:




這個挺讓我點贊
讀《李光耀回憶錄》的時候,覺得他真是一位非常實誠,睿智的實幹家。他沒有給自己做的事情用形容詞貼很多標籤,只是講心路歷程。我是學英語的,大學時候身邊有學英法德日的同學,可以感受到學習不同語言的人思維觀點上表現出的不同特質——這就是語言的軟力量。我尤其佩服他作為一國領導人能從語言的表面認識到、也汲取到那麼深刻的文化軟力量。沒有文化底蘊的語言僅僅是交流的工具,領悟了語言的內在文化內涵,才能對一個人的思維觀念產生深層作用。這對於今天我們學國學該怎麼學,教英語該怎麼教,都有提示的意義。
其實,學二外完全不用擔心喧賓奪主:學到忘記了自己的本源文化。分享本人的一點感觸:這麼多年,從學習英語的表層使用到後來深入到文學,歷史,文化,到今天,通過英語這個工具了解世界文化政治乃至世界對中國的感受看法……只會讓我看問題更加全面立體。就像李光耀說的,英語打開了世界的大門。但因為血脈里流動的是中國人的血,骨子裡印著的是中國的文化印記,國外的再好,會認同,會讚美,但不會因此而肆意否定自己的本源文化。就像在外旅遊的時候看到美好的東西,第一反應是我們可以往這個方向努力。我覺得中國人其實在這一點上還是蠻固執的。不論華人生活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始終有一個叫「華夏」的向心力在牽引著他們的目光。對於中國文化,我一直相信它的博大精深和對於世界的積極貢獻意義,端看我們世人對她的詮釋是否到位。對於整個世界,我始終認同,只要不是直接反人性的, 應該尊重差異,世界因不同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