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更是定下了一個事關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十年大計」:要在1991年,也就是十年之內,實現勞動力均由本國人組成的宏願。

到今天,這個藍圖也並未實現。
這麼多年,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新加坡紮下了根,也在一部分新加坡本地人的心頭紮下了刺。
2019年12月,由國際勞工組織與聯合國婦女署聯合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過半數新加坡人認為外勞帶來更高犯罪率,並且不應與本地人獲同等薪酬!

而這樣的對抗情緒也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
就政府層面而言,如何平衡本地人和外國人在勞動市場的人數比率及工作待遇,也一直是個爭論不斷的議題。
最近,新加坡的外國人又是遭遇大規模裁員,又是在線「卑微」,難免人心惶惶,離開新加坡的念頭也會隨著政策的收緊和環境的惡化愈發強烈。
問題是,新加坡真的離得開外國人嗎?
世界全球化的今天,除非碰上疫情這種特殊情況,否則一般的國家是不會「閉關鎖國」不讓外國人入境的,所以我們在文章中不討論外國遊客這類的外部角色,僅從在新加坡學習、工作、生活的外國人角度出發去思考這個問題。
最基本的,新加坡的人口正在經歷嚴重的老齡化, 整體人口中40至60歲這個區間的人最多。

與此同時,總體人口中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接近13%,而且由於出生率持續低迷,近年來,一名老人對應的工作公民已從2004年的7.6人下降到5.2人。
這意味著目前新加坡僅有不到6名工作公民負責供養一名老人,而且供養的老人還在增多,工作的人還在減少,鴻溝在不斷變大。

根據專家的分析:到了2030年,新加坡的「老年人口支撐比」會進一步下跌,到時候每2.3個人就要贍養一個老人,社會的財政負擔會相當大。
外向型經濟特點以及種種其他因素本身就決定了新加坡經濟建設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人。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及勞動力萎縮已成為新加坡難以扭轉的趨勢,這也就決定了:新加坡離不開外國人。

首先,外國人使新加坡的勞動力結構更為完善,幫助新加坡經濟實現多元化,對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也貢獻頗多。在1992-1997年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外國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9.3%。而在亞洲經濟危機新加坡經濟增速降至3.1%期間,由於新加坡限制外勞流入,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僅有0.1%。
其次,外國人在填補新加坡勞動力空白的同時,事實上也促進了新加坡本地勞工就業增長。外來勞動力特別是低薪外勞的存在,讓新加坡降低了整體工資水平,增加了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再次,外國人在新加坡的諸多行業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基礎服務行業中,新加坡極為依賴低薪外勞。
有人曾笑稱:在新加坡,「外國人」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畢竟連贏取奧運獎牌都要靠外國人。
這裡說的是約瑟·依撒格·斯庫林(Joseph Isaac Schooling),新加坡歐亞裔男子游泳運動員,擁有土生葡人、馬來西亞華人與英國血統。他的媽媽是馬來西亞華人與新加坡永久居民,他的曾祖父是英國軍官,曾祖母則是土生葡人。
約瑟·依撒格·斯庫林於2016年里約奧運會在100米蝶式項目以50.39秒擊敗奧運金牌與獎牌數紀錄保持人麥可·菲爾普斯而獲得金牌,獲得了新加坡運動史上的首枚奧運會金牌以及新加坡首枚奧運會游泳賽事獎牌。

雖然這只是一種比較詼諧的說法,但如果真的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恐怕會完全變了模樣。
從幾個影響最大的行業來說:
如果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的建築業可能會停擺,馬路、地鐵、樓房可能都會無人建造。
建築業是新加坡的三大經濟支柱之一,有幾十萬外國人在新加坡從事建築業,拿著微薄的薪資,為新加坡的城市建設貢獻巨大的力量。如果這些外國人都離開了,新加坡由誰去建設?

如果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的金融業可能會不復輝煌,成為一具徒有其名的金融空殼。
「亞洲金融中心」這個沉甸甸的稱號捧在新加坡手上,雖然說一部分是歸功於政府的開放政策和優異的地理位置,但從人力上來說,有一大半都是外國人的貢獻。如果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的國際金融公司順利運轉可能都會成為問題,更別提保住亞洲金融中心的位置了。
如果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的製造業可能再也吸引不到有利投資,新加坡或許將徹底從「亞洲四小龍」的寶座上跌落。
曾經新加坡能夠登上亞洲四小龍的寶座,就是因為政府抓住了經濟轉型的機遇,大力引進低薪外勞,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毫無疑問,這些低薪的外國人也是幫助新加坡增加招商引資吸引力的一大重要法寶。而如果有一天新加坡失去了這個優勢,外資們勢必會選擇更加有利可圖的投資地,屆時新加坡也將徹底跌落神壇。
……

從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層面來說:
如果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的房價和租金可能會一降再降。
眾所周知,供需關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性因素。新加坡的房價和租金趨於穩定,固然有政府調控的因素,但是歸根結底,占總人口40%的外國人來到新加坡,安居是頭等大事,買房和租房也是第一需求。如果這些外國人都不在新加坡了,再加上新加坡本地人「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新加坡的這些房子還能賣給誰、租給誰呢?

如果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的餐飲行業可能會迎來大量倒閉。
跟住房是同樣的道理,去吃飯的人少了一大半,餐飲業自然景氣不起來。
其實不止是這些,如果沒有了外國人,新加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以女傭為例,如果沒有了外國女傭,新加坡那麼多雙職工家庭的老人和孩子誰來照顧?退一萬步來說,如果一人辭職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又如何保證家庭的經濟收入和生活品質?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經說過:
新加坡本來就是一個由外國移民組成的社會和國家,向全世界吸收最優秀、最有前途的人才是這個國家保持經濟競爭力的唯一辦法。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於2020年1月6日在國會強調,政府始終以民為主,追求經濟成長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改善新加坡人的生活。
「我們不能打開防洪門,讓洪水淹沒新加坡人。」
「但我們也不能關閉邊境,拒絕外國人進入我們的勞動市場。」
這兩句話,基本上概括了新加坡政府對勞動市場中的本地人和外國人所秉持的立場。

可以說,新加坡對外國人既「依賴」,又「限制」。
就像新加坡貿工部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新加坡需要擁有高技術的外國人,協助發展新興行業。新加坡也需要低薪外來勞動力,應付建築業、製造業、醫藥保健及社會服務業的人力需求。
但在如今疫情帶來的經濟寒冬中,新加坡也不得不收緊政策關口,限制外國人搶占更多本地人的就業和生活空間。
為了生計,為了求學……每年有不計其數的外國人坐上離鄉的列車,來到新加坡這個包容而又苛刻的城市。新加坡給了他們奮鬥的動力,他們也為新加坡的建設貢獻了力量。
沒有外國人的新加坡,是無法想像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惡劣的情況下堅守在新加坡的外國人並不容易,希望他們也能得到更公平的對待。
畢竟善於吸納人才、海納百川一向是新加坡的長處,可一定要好好揣著,千萬別弄丟了。
資料來源:
1.東南亞問題研究:新加坡治國術靠「進口外國人」
2. 新加坡寶典:外國人在新加坡,面對的是什麼?
3. 獅城新聞:新加坡到底需不需要外國人,政府是這麼說的……
4. 潘婉明:客工、人才、新移民:外國人在新加坡
5. 新加坡紅螞蟻:提「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是分化? 陳振聲畢丹星針鋒相對
6. 約翰·培瑞:《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八旗文化出版社,2020
7. 聯合早報:第二季度裁員人數翻倍 公民失業率4%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