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維基百科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那年,70歲的水果貿易商郭三川和母親從廣東普寧搭乘貨船來新加坡投靠父親。他們是最後一批獲准登岸的過番客,在新加坡河上岸。多年後,他也在新加坡河發跡。
「我是從中國來,那時候是1959年,來新加坡的最後一班船。剛好是李光耀上台的時候,那天我們來到新加坡,就去旗樟山清毒三天,然後就在新加坡河大馬路橋 (埃爾金橋)那邊,豬仔場前面上船。」
一百多年來,克拉碼頭兩岸的店屋,都是像郭三川和母親那樣的潮州籍新客初到新加坡的落腳地,「假如沒有親人,客頭就來問你,要不要做工?他可以介紹,現在你就有飯好吃了,而且今晚也有得睡了,明天就有人來帶你去馬來亞,我們叫打青山 ,去開墾種植。」
郭三川1970年代在羅拔申碼頭向冷藏公司承租倉庫,做起了水果進出口生意。他原本只是名水果小販,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的生意有了轉機。
「剛好有一個公司,它就看得起我,把整個冷房的蘋果,全部是韓國的國光,他交給我說,你去幫我處理掉。我當時一個小販,拿到這麼多的蘋果,就有點害怕,賣得完嗎?它是整千箱,就去招兵買馬,同行來幫忙賣。從小販就變成好像是一個二盤商、批發商這樣。」
當時,做水果進口生意都必須經過洋行,郭三川是第一個越過洋行直接跟外國商家拿貨的,因此可以多賺一筆。
新加坡河的前世今生
新加坡河如同穿過歲月,過去200年來,多少叱吒風雲的人物、不見經傳的平民,在這歷史長河裡留下足跡,成就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世界貿易轉運的中樞。這條僅有3.2公里的河流,古往今來,萬國的榮華在此交匯。流經它懷裡的船隻,更承載著幾代人的風霜。
1819年萊佛士登陸後,將新加坡闢為自由貿易港,船隻停靠免稅 。歷史學者柯木林說,自由貿易港口的意思就是,要讓很多人來這邊,可以做生意,可以賺錢,可以發財。萊佛士制定的商業至上、商人至上的政策,成為新加坡商業社會的基礎,直到今天。
早期對新加坡開發有巨大貢獻的商人,包括來自馬六甲的漳州與泉州商人。當新加坡開埠的時候,這一批人在馬六甲已經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並累積了一定的財富。
開埠初期,主要的貿易商品是胡椒與甘蜜。甘蜜種植園在河畔的里峇峇利一帶,收成處理後就經由新加坡河運出海,到廖內與世界各地。克拉碼頭的大片地段,兩百年前其實是綠油油的種植園。
國大中文系副教授李志賢說,根據英國殖民地政府文獻的記載,他們登陸之後,曾經在新加坡河的北岸,就是今天的福康寧山、皇家山一帶,買下了一大片甘蜜園。當時,潮州人已在此經營大片的甘蜜園。可見,在萊佛士登陸之前,潮州人就已經在這裡登陸了。我們今天所說的」Boat Quay」,潮州話叫十八溪前,就是十八溪墘,因為當初這裡有18間著名的土產貿易公司。
開埠的前50年,新加坡河上貿易由洋人商行主宰。1880年代,歐洲商人以輪船取代帆船運輸,將船停靠在丹戎巴葛的新港,逐漸撤出新加坡河。自此,華商取代歐商在新加坡河的地位,引領風騷。
改頭換面重新出發
百多年來舟楫來往、商賈雲集的新加坡河,經過1977年開始的清河運動後呈現煥然一新的景象。河岸兩旁修築了行人步道,原本破舊的店屋、貨倉也經歷大規模的整修工程,改頭換面。現在新加坡河沿岸五顏六色的建築物,與過去淺黃色、白色、深褐色的建築物,截然不同。
新加坡河原本的出海口在安德遜橋畔,但濱海蓄水池興建之後,河的定義已不同於往日。曾在河上忙碌的估俚,已成為歷史畫面,曾經的生活氣息,也已經遠去。朝起暮落,這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河,與跨越它的每一道橋樑,寫著每個時代的盛衰。
來源:8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