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去殖民化」了嗎

2019年09月04日   •   2萬次閱讀

日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在媒體上發表文章《誰主香港》,文章中說: 一些國家完全保留了原來殖民地的制度,並且跟著原宗主國實行西方式民主,但成功案例寥寥,失敗案例比比皆是。也有國家實行「去殖民地化」。不過,因為方式不同,結果有好有壞。一些國家簡單粗暴,廢除了所有制度遺產,但新的制度建立不起來,不僅影響了和西方的關係,最終制約了本地的發展。也有正面案例,新加坡最為典型。在獨立之後,「新加坡進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保留積極遺產,去除消極影響。新加坡的「法治」體系,就是在殖民地遺產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關於鄭永年對香港問題的許多觀點,不作評論,對其中認為 「新加坡進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的觀點,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首先看看李光耀的看法

2012年5月,前聯邦德國(西德)總理施密特訪問新加坡,兩位老友做了長達3天的交談。當他們談到了李光耀一生最引以為傲的雙語政策時,

李光耀坦言:新加坡的殖民者是英國,這對新加坡來說挺幸運的。不只是這一次,李光耀在 《李光耀觀天下》中討論歐洲的章節里,也表示了對英國的感謝。「對於英國的制度和其有風度的離開,我們應該心懷感激」。

李光耀說, 英國人在離開時頗有紳士風度的。他們的總督彬彬有禮地將辦公大樓完好無損地交給他,拉著他的手向他介紹了大樓里的每位管家。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樣:這位漂亮朋友離開亦漂亮。

李光耀寫道:如果,英國人當初留給我的是剛果或者幾內亞那樣的狀況。我不能確定自己有無能力將國家變成如今的面貌。

當然,看官會認為,李光耀這裡只是說英語為新加坡帶來的好處,不能說明新加坡沒有「去殖民化」。不要著急,李光耀接著就說到「制度」等方面了。

接著,李光耀說,要感謝英國的並不只是他們的紳士風度和他們留下的英語,我更看重英國人的制度。他說,英國人留下的制度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我們不需要去將其顛覆。那樣是愚蠢的,我們只需要去填補和強化一些東西。

在這裡,李光耀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認為英國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我們不需要進行「顛覆」。

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還說到了英國駐防在新加坡的軍隊,在《李光耀回憶錄》中還寫到,當英國軍隊要撤離新加坡時,李光耀曾經多次挽留。當時還不是從安全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主要是如果英國軍隊撤離,新加坡有一批為軍隊服務的「三產」就業人員就要失業,對剛剛獨立的新加坡是一個「經濟負擔」。但是英國反覆說,在新加坡駐軍,負擔太重了,英國「負擔」不起,堅持要撤軍,新加坡才不得已,「允許」英國軍隊撤軍。英國軍隊撤軍後,新加坡認為,給新加坡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主要指為駐軍服務的「三產」都沒有了,一大批人都「面臨失業」。目前,新加坡仍然駐有美國的軍隊,所以李光耀說,新加坡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另外,李光耀對在英國殖民期間這一段歷史,常常是引以為「自豪」的,如在網上曬出他曾經當公務員時的「紅色的公文包」;被英國女皇授予的榮譽;是亞洲最開明的「紳士」等等, 李光耀一直也以此為榮。

李光耀在其他場合,也多次提到過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主要是:英國的制度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西方結合的典範。

其次,再看看新加坡的現實,是不是「去殖民化」了?

新加坡曾經多年是英國的殖民地, 至今英國對新加坡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首先, 一是從管理上來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是國家管理制度一直延用英國的管理體制,獨立後,李光耀擔任了新加坡的總理,仍然一直延用英國的管理方式,至今還是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家之一,新加坡曾經多次出席大英國協的會議,參與大英國協的一些重要決策。大英國協一直尊英國女皇為「最高領袖」。

二是從語言上來說,獨立後的新加坡,以殖民地時期的英語為第一語言,國家的辦公用語、教學用語都是英語,國家發布的文件、公告,教學使用的課本、語言都是英文。凡是在公共場所,馬路牌、公告牌主要是英語、交通指示也全部是用英語,在極少數地方,才加華語等其他語言。曾經在南洋理工大學出現了食堂上的飯菜目錄告示全部是用英文,在一些華人學生的「抗議」下,學校才加註華文。

三是從文化上來說,新加坡到處可以見到殖民地的「遺蹟」。 一是尊稱殖民者為「國父」,很多人都以為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國父」,其實,新加坡還有一個「國父」,他就是最早「發現」新加坡的英國人---萊佛士。

1818年,萊佛士帶領一支探險隊,探索從印度到中國的海上貿易路線,1819年,他來到馬來亞南端的一個島嶼---新加坡「登陸」,後來萊佛士成為英國登陸新加坡的第一人。

1823年1月,萊佛士正式宣告新加坡為自由港。2019年,新加坡將隆重紀念萊佛士開埠新加坡200周年。萊佛士為新加坡帶來了現代文明,所以萊佛士又被譽為 「新加坡之父」。

在新加坡公共場所,沒有李光耀的雕像,但卻有萊佛士的雕像,萊佛士的雕像就是當年登陸新加坡的地點。

萊佛士這個名字,在新加坡是家喻戶曉如雷貫耳,新加坡最好的五星級飯店之一的萊佛士酒店。萊佛士坊地鐵站、萊佛士城……甚至,新航商務艙一度還稱「萊佛士艙」,總之,就喜歡把好東西命名為萊佛士,以他名字命名的學校 ,是新加坡最好的學校。

其實,在新加坡,不但是隨處可見的以萊佛士的名字來命名,以其他英國殖民者命名的地方也不勝枚舉,如以英國女皇伊莉莎白命名的公園、學校、維多利亞劇院;以及以女皇和其他英國人名命名的地名、車站名稱等等,如史丹福路、女皇鎮...

甚至,新加坡在中國的投資,也以英國殖民者的名字來命名,如 在中重慶的興建的地標建築物,也命名為「萊佛士廣場」。

從英國對新加坡方方面面的影響上來說,新加坡隨處可見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痕跡」,怎麼能說「新加坡進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了呢?

三是 法官「國籍」與「殖民化」的關係

一些人片面地把法官的「國籍」是否是宗主國的國籍還是本國的「國籍」,當做是否屬於「殖民地化」的標誌之一,如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雖然不是了,如果法官的國籍仍然是英國的,那就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要清理「殖民化」的外籍法官。

但是,新加坡認為,法官「國籍」與「去殖民化」也沒有什麼關係。新加坡的一些法官,曾經特地要求法官必須是本國的國籍,後來修改了,實行「國際化」了,外國人也可以當,現在不少法官都是外國國籍。

而且在很多領域,新加坡的人才都來自「國際化」。新加坡現有500多萬人口,其中新加坡「國籍」的只占70%左右,只有300多萬人 ,還有100多萬人是沒有新加坡國籍的,

新加坡不但在法律界聘請大量的外國人,其實,在衛生界、經濟界、文藝界等等方面,都聘請大量的外國人。可以說沒有外國人的參與,新加坡「國將不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多次被評為亞洲第一,而該大學長期以來,一直聘請外國人擔任校長,並不影響它的成為世界上著名大學之一。

可以說法官的「國籍」與「殖民化」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法官要「更改」國籍,只是「分分鐘」的小事情,外國國籍的人不能當法官,自己就取消外國國籍不就行了?大法官一般都是新加坡的「高端人士」,想加入新加坡國籍太容易了。但是換成本國的國籍是不是就「去殖民化」了呢?那豈不是把「去殖民化」看的太簡單了。

法官是專業性人才。衡量法官的標準一是專業水平怎麼樣,二是能不能「秉公執法」,是否「徇私枉法」了。至於什麼國籍等問題都是次要的。法官類似於體育界的裁判,裁判的好壞不是由國籍來決定的,而是業務水平和能不能公平執法。

法官判處「警察」犯罪了,不能簡單的看成法官的「國籍」問題。很多國家在專業人才上都大量聘請外籍人員,這也是國際上的慣例。在法律界,在教育界、文藝界、衛生界以及社會科學領域,聘請外國人的現象,在世界各個國家都普遍存在。

就拿鄭永年教授來說,他多年一直在新加坡工作,工作性質類似於中國的「政策研究室和社會科學院」的工作,新加坡國家的一些重要決策都曾經諮詢過他,但是他一直還是中國國籍,並沒有影響他的工作。一些人可能以為鄭永年教授因為「愛(中)國",所以不加入外國國籍。筆者曾經當面問過他這個問題,說:「你為什麼不加入新加坡國籍?」鄭回答說:「我經常需要回中國,參加一些研討會議。加入新加坡國籍後,回國不方便。」(目前中新兩國沒有實行互相免簽,新加坡公民來中國只有15天時間免簽)可見,是不是中國的國籍,與鄭「愛不愛(中)國」也沒有關係。

另外,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聘請新加坡的原副總理吳慶瑞,擔任中國的「特區辦顧問」,直接參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及特區政策制定,吳不是中國的國籍也沒有關係。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是吳慶祝瑞創辦的,吳也是首任所長,現在的所長是鄭永年。

四是教育與「殖民化」的關係

在英國殖民期間,新加坡的教育用語基本上用的是英語教學與華語兩種語言,當時的華語教學的學校很多,華人一般都進華語教學的學校,簡稱為「華校」。當然也有不少華人進的是英語學校,如李光耀一直就是在英語學校學習的,後來考入的大學也是英國的大學,導致李光耀的華文水平不高,後來由於參加競選,需要用華文演說,李光耀不得不「惡補華文」,還「惡補客家話」。李光耀的兒子現在的總理李顯龍,就讀的也是英語學校,後來也是留學英國的。目前新加坡的領導人中,許多都是留學英國的。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把「華校」全部「砍掉」,全部實行英文教學。這正是英國殖民者「夢寐以求」多年而沒有實行的願望,在李光耀手中終於實現了。如「砍掉」以華文教學的「領頭羊」南洋大學,曾經引起軒然大波,大家紛紛質疑李光耀「數典忘祖」,身為華人卻帶頭「砍掉」華校。

關閉南洋大學的主要原因就是語言問題,當時的南洋大學因為以華文教學,老師的英語教學水平不高,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也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狀況。另外加上馬來西亞共產黨的影響,所以李光耀果斷關閉了南洋大學,後來在原校址上成立了南洋理工大學。

筆者說不清法官的國籍、教學用英語,這些與「殖民化」的關係?是不是「去殖民化」了?只是說一下事實:新加坡的法制與教育都達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一致好評,多項指標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在世界數理化、生物、電腦等等多種競賽中,新加坡的學生也一直遙遙領先...感興趣的網友。不妨在網上搜一下,就都能看到了。

一分為二看「殖民地」

對「殖民地」的看法,很多人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認為,宗主國是長期壓迫、剝削殖民地人民的,殖民地人民都是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但是也有人認為,殖民地是宗主國的「負擔」,如英國殖民地百慕達群島,英國多次要它「獨立」,它就是不「獨立」。

二來,對殖民者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新加坡把殖民者萊佛士當做「國父」,在中國人看來,豈不是「認賊作父」了;而且許多地方用英國殖民者人的名字來命名,是典型的「殖民地」留下的「殘渣餘孽」。

多年來我們一致認為,殖民地的國家深受宗主國的剝削和壓迫,經濟上一定很落後。其實,許多殖民地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上比宗主國快得多,如新加坡、香港在經濟上、富裕程度上早就超過英國了,李嘉誠日前在英國大肆購買資產,還想把整個英國「買下來」。新加坡和香港的經濟發展,早就超過宗主國英國了。英國的前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國家也是如此。

對「殖民地」的「獨立」有兩種情況,過去我們一直以為只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其實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的「獨立」,是通過「和平演變」獨立的,如前英國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和平演變」獨立的。在東南亞,除了越南以外,都是「和平演變」獨立的。新加坡也曾經走過「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出政權的道路,如馬來西亞共產黨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運動」,但是沒有走的通,(當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是一個整體)。後來由英國把政權「和平移交」給新加坡才獨立的。

可以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國家,一般「去殖民化」做的比較好;而「和平演變」獨立的國家,「去殖民化」做的「都不好」,但是這並不影響國家的發展。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1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