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宅價格連續兩個季度下跌,
而且跌幅進一步擴大!
組屋轉售價也連續三個季度下跌!

世界多地政府都大力打擊樓市炒賣,希望讓房價回到居民負擔得起的水平。其中一個「鐵腕」整治樓市的國家新加坡,近年推出了多項措施,樓市進一步冷卻,今年首季私人住宅價格下跌0.6%,是2016年第3季以來最大跌幅。
新加坡私宅樓市與一般組屋「割裂」,本次樓價下跌,主因是高級住宅物業價格迎來10年最大跌幅。
——黃金地段房價大跌2.9%
《路透社》引述諮詢公司Cushman and Wakefield的數據,新加坡黃金地段的樓價下跌2.9%,是2009年第2季以來最大跌幅。
關鍵詞:下跌
非有地私宅跌1%,有地私宅則上漲1.1%;
代表高檔公寓的核心中央區(CCR)價格下跌2.9%,跌幅比2018年第四季的1%還要高;
代表中檔公寓的其他中央區(RCR)則由升轉跌,在今年第一季下跌0.2%,扭轉之前一季的1.8%漲幅;
代表大眾市場的中央區以外私宅價格持平。
Cushman and Wakefield新加坡研究部主管Christine Li指出:
「政府推出多項降溫措施,再加上強勁的經濟『逆風』,已開始降低了購買需求。」
但她預計,今年新加坡樓價將會持平。
「 新加坡樓市價格曾在2018年上半年再度回升,政府於是在7月推出新措施,向個人買家徵收更高的印花稅,又收緊了按揭上限。
新加坡政府一直大力打擊樓價升勢。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央行「印銀紙」令資產價格大升,當地政府就在2009年推出樓市調控措施,規定按揭借款人每月還款額不得超過收入的60%,同時徵收高額印花稅。

其後新加坡政府連番收緊收市政策,樓市於2013年終於見頂,而這一跌就是3年。
而到了2017年新加坡政府稍為放鬆樓市政策,樓價即時大升。
於是在2018年7月,當地再次收緊政策,新加坡公民購買第二套住宅,額外買家印花稅由原先的7%上調至12%,購買第3套以上則一律要繳交15%買家印花稅,較之前的10%大幅提升。外國人買樓,則要繳付20%額外買家印花稅。
「 而為了提高國民的居住質量,去年新加坡又推出新的方針,以應付面積狹小的「鞋盒屋」現象,將使開發商最多可建的「鞋盒屋」數量減少18%。
近年來,小型公寓在新加坡備受歡迎,這些公寓面積通常不到50平米,戶型多為一室一廳。遠遠看去,像鞋盒一般。這與當地地價、營建成本和房價的升高密不可分。

而新加坡政府早在2012年就推出打擊「鞋盒屋」的措施,當時規定中央區以外的私立住宅項目,平均單位面積起碼要有70平方米,迫使發展商不能興建太多「過於細小的單位」,政府明言為了公眾利益,須有明智干預。
去年10月,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公布了將於今年初實施的新指引,規定中央區外的私人私立住宅,平均單位面積不得少於85平方米,以此限制開發商興建「鞋盒屋」的數量。
新加坡政府:我們是會幹涉市場!
新加坡政府一直堅持要控制房價,2017年調整措施時就指出,在利率上升和樓市供應強勁之下,如果不出手控制,房價一味上升,最終可能會導致市場出現不穩定的回調。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Lawrence Wong就曾表示:「讓我們明確說明一點,那就是政府不能也不會對樓市周期採取不干涉的態度,因此,當我們干預市場時不應覺得意外,因為這是我們的方式和態度。」
「 不止是新加坡,踏入2019年,澳洲等國均公布了房價下跌的消息。有報道指,曾經是全球樓市上漲主要推動力的中國大陸客,正在撤出全球樓市。

《華爾街日報》引用Real Capital Analytics數據報道,2018年第3季,中國企業和其他機構投資者出售了2.333億美元歐洲酒店、寫字樓和其他商業物業,但只買入5,810萬美元的歐洲房地產。至於美國市場,中國投資者出售了超過10億美元房地產,只買入2.31億美元。
?
貶值妨礙海外購房
《華爾街日報》就引述分析師表示,2018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5.7%,有分析師指出2019年人民幣貶值的趨勢未必會改變。
此外,機構投資者一般會在加息時拋售物業,轉買債券,美國加息周期開始,沽樓亦是慣常決定。有分析師表示,上述原因令到中國大陸客近期轉買為沽。
不過,各地海外樓市有很大差別。

原來在不少歐洲市場,中國投資者還只是占很小部份。Real Capital指出,在倫敦等地,韓國和新加坡的投資者已經填補了部分中國大陸客撤退的缺口。
目前仍然活躍的中國大陸客,主要投資於「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目標多為工業物業等經濟規劃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