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庚洧
台灣外銷到新加坡的黃梨(台灣稱鳳梨)被指品質不穩定,許多購買到「黑心」黃梨的本地網民紛紛將照片上載至社交媒體,也有不少消費者跟職總平價超市反映後獲得退款。新加坡食品局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黃梨果肉發黑可能是因為發生了黃梨黑腐病,可能是在水果收割後發生的,建議消費者避免食用。
食品局指出,出現黃梨黑腐病(pineapple black rot)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黃梨在採收後進行包裝、儲存,以及運輸時,受到瘀傷或損害所造成的,而環境濕度過高也可加劇這個情況。
食品局強調,與其他農產品一樣,瘀傷、褐變,以及出現斑點等質量問題,有時是不可避免的。

新加坡食品局指出,黃梨果肉發黑可能是發生了黑腐病。圖為此前新加坡超市售賣的台灣黃梨。(網際網路)
食品局也建議消費者,避免食用因黃梨黑腐病導致果肉或果核發黑的黃梨。
「消費者在購買和食用任何食品之前,應仔細檢查,尤其是水果和蔬菜等新鮮農產品,因為它們更容易變質。這類易腐食品,也應在購買後儘快食用。」
超市購買台灣黃梨 切開發現是「黑心」的
近來,不少網民稱日前從職總平價超市購買的台灣黃梨,切開後發現是「黑心」的。
愛吃黃梨的黃倩玉(58歲),在一個月內分別購買了三次台灣黃梨。首兩次雖然不是「黑心」黃梨,但發現黃梨內部有斑點,黃倩玉當時不以為然,認為水果有些瑕疵是正常的。
她說:「網上對台灣黃梨評價很好,說很甜很好吃,所以我便好奇買了一個,沒想到是酸的。一個星期後,我又買了一次,但味道還是一樣。」

消費者黃倩玉一個月連續購買的三個台灣黃梨都偏酸,其中一個還出現「黑心」。(受訪者提供)
黃倩玉之後剛好碰上職總平價超市的台灣食品展,因此決定給台灣黃梨第三次機會。「前兩次的黃梨很酸,所以我這次就等黃梨熟一點再吃,沒想到等了約五天後切開時,卻發現裡頭是黑色的。當時就把黑色部分切掉,並吃了剩下約六成的果肉。」
黃倩玉說,她從台灣食品展購買的台灣水蓊(台灣稱蓮霧)並沒有任何問題,而她已經將收據扔掉,因此未針對「黑心」黃梨向職總平價超市要求退款。
另一名消費者翟黎軍(38歲)在上個月22日從職總平價超市購買了2元9角5分的台灣黃梨。他說,雖然黃梨切開後並沒有「黑心」,但果肉泛白,一點甜味也沒有,家人吃了一些,剩下都丟掉了。

不少新加坡民稱日前從超市購買的台灣黃梨,切開後發現是「黑心」的。(網際網路)
他說:「我之後便向平價超市投訴,超市回覆說,會退款給他並會注意產品品質。」
職總平價發言人受詢時指出,目前正在與供應商密切合作,審查和調查此事。在這期間,超市也已將產品下架。
發言人說,職總平價有一個保證新鮮度政策,讓有收據的顧客,在同一家超市退貨或更換質量不合格的新鮮產品。「職總平價非常重視食品質量和安全問題,並致力於維護高水平的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