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導致新加坡迎來「躺平」潮,辭職浪潮席捲職場
在國內「躺平」一詞剛剛出現就一度霸屏!
作為又一網際網路「黑話」,指無論對方做出什麼反應,你內心都毫無波瀾,對此不會有任何反應或者反抗。
另外在部分語境中表示為:癱倒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了。
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是「向下突破天花板」,超脫於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
疫情的新加坡...也迎來了「躺平」潮!

(圖:來源自網絡)
疫情之下,不僅許多新加坡員工認為自己生活壓力增大,不少公司也因為疫情引發的辭職熱潮而感到焦慮。
疫情已經持續了兩年,不少新加坡職場人在工作時變得更加焦慮,從而助長了巨大的辭職浪潮,僱主也是如此。
除了管理成本和利潤外,在這個困難時期,有些僱主儘管為挽留員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看到一連串的辭職。
疫情期間僱主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公司需要努力維持公司的運轉,還要保持工作崗位的完整性。

(圖:來源自網絡)
以遭受重創的航空業為例。大約一年前,新加坡航空公司為了生存而裁掉了 4,300名員工,並重新部署了一些剩餘的員工作為醫院的護理大使和聯繫追蹤員,以補充他們損失的收入。
隨著航空旅行於9月重新開放,該航空公司表示,92%的飛行員和86%的機組人員已恢復服務。儘管如此,它仍面臨著如何激勵現有員工的難題。這些員工經歷了長期的焦慮。需要時間過渡到一個新的階段。
最近的研究顯示,77% 的新加坡受訪者表示,與兩年前相比,他們的僱主現在更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
醫療技術公司 Medtronic 亞太公司為外國員工發起了虛擬家庭團聚計劃,根據他們最新的內部調查,他們還推出了技能提升計劃和特殊獎金激勵措施,以表彰員工的努力,所有這些努力都使員工敬業度提高了 14 個百分點。
AstraZeneca 新加坡公司則推出了諸如「加油」日,和 AxerciseZ 等舉措,讓員工不在開會並鼓勵他們體育鍛鍊。他們還建立了識別心理健康問題跡象的平台,並創建了一個員工援助計劃,以幫助員工更好地照顧他們的心理健康。
有這麼多公司在困難時期支持員工的故事,員工的敬業應該會上升。
然而,記錄是不完整的。

(圖:來源自網絡)
根據 Ceridian 2022 年的研究,只有三分之一的新加坡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僱主為他們提供了靈活的工作時間(33%)和員工援助計劃(30%),而 23% 的人認為沒有為他們提供任何緩解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健康問題,這一數字高於 19% 的全球水平。
該研究還發現,員工想要的東西與僱主提供的東西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定製一個平衡僱主和雇員需求的整體而靈活的工作流程可能很困難。
換句話說,僱主必須努力將組織的價值觀和文化轉化為實際行動。
如果僱主現在能夠專注於展示未來幾年將如何提供給員工更好的待遇並平衡他們的生活,那麼人才留下來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其次,他們應該優先考慮渴望學習新技能並在公司工作更長時間的員工的內部流動。
在疫情之後,需要僱主開展新的思維和工作方式。
這就像逆流行舟。不進則退。

(圖:來源自網絡)
不過...所謂的躺平真的是沒有追求嗎?
在國內,有位大師級人物非常犀利的指出——
人啊,活在世上幾十年時間,有房住(不一定要擁有),有肉吃,有車開足矣(租車也可以),日子是要靠「混」才有意思、才會精彩,沒有必要去追求太多……儘快、儘早躺平吧,活出完整的自我。

(圖:來源自網絡)
「走自己的路,讓他們去說吧!」
這是一句接近真理、曾經盡人皆知的話。但是,這些年來這句話出現得卻越來越少了,這說明社會越來越逼仄,每個人的個性在漸漸模糊,可能最終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