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康復如今是冠病病患的既定護理模式,但自推出後,不少病患和家屬有很多疑慮和苦惱,例如情況不允許居家康復的病患有諸多疑問卻無法聯繫上當局、病患家屬擔心病毒在家中擴散等。
為避免醫療體系因病例增加而不勝負荷,在病患條件允許下,居家康復從本月18日起成為12歲至69歲冠病病患的既定護理模式。衛生部也設立「居家康復夥伴制度」(Home Recovery buddy system)來協助解答居家康復者面對的問題。然而,隨著確診病例增加,更多病患得在家養病時,不少公眾上網申訴居家康復和隔離過程混亂,也因為遲遲無法得到當局的聯繫,感到束手無策。
以下為記者所採訪的冠病患者與家屬所反映的情況:
案例一:染病孕婦年幼女兒也確診 在家四天仍未有人接送入院
目前懷有三個月身孕的鄭詩寧(35歲,家庭主婦)在上個星期五(24日)確診冠病。
根據衛生部的標準,孕婦病患並不適合居家康復。她說:「我在星期六通過遠程醫療服務與一名醫生溝通,他說由於我懷有身孕,因此無法居家康復,他會標記註明說我須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不過,她至今未接獲任何通知,撥打當局的所有熱線也無法接通。
未滿兩歲的女兒星期天(26日)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後確診。由於女兒未滿兩歲,也不適合居家康復。
她說:「我現在擔心的是,如果當局先來接我去醫院,再來接我女兒,我的先生和兒子又須履行隔離令,女兒會由誰陪同?」
因此,她認為母女若能同時送院會比較理想,卻一直無法聯繫上當局說明這個要求。
案例二:七旬年長婦女確診後無人聯繫 家人撥電救護車送她入院
李開芯(40多歲,醫藥業)的74歲母親在確診後,沒有收到當局的任何通知。
她說,她的姐姐和母親皆於上個星期六早上確診。姐姐未接種疫苗,因此無法居家康復,在同天的下午約4時便被送往醫院。
「當時姐姐提出是否能與母親一起前往醫院接受治療,但工作人員說母親是由另外一組人負責,婉拒了她。」
母親在同天約晚上7時接到衛生部的通知,說會有人前來接她去醫院或社區護理或治療設施,但等了兩天直至星期一,仍未有人前來接她。
由於擔心母親會將病毒傳染給同住的83歲父親,也擔心確診的母親在家無人照料,李開芯的阿姨無奈之下,召救護車將母親送入院。
她說:「如果我的阿姨沒有叫救護車,母親可能到現在還在家中苦等當局的通知。」
另外,家中雖出現兩名確診病患,但她的父親至今未接到任何的隔離令。李開芯沒與父母同住,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顧,因此也無法上門和父親接觸。她說:「父親身體欠佳,我很擔心他一個人在家。他也不懂得如何做抗原快速檢測(ART)檢測,我希望當局可以儘快派人接他去隔離中心。」
案例三:一家七口同住 病毒開始在家中傳播
一名不願具名的受訪者說,自己在男友家與他的家人,共七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最初是男友的二姐在本月23日確診,但家中並無附有浴室的臥室,全家人共用一個廁所,所以並不適合居家隔離。他們通知當局,但一直沒有人來接二姐前往醫院或護理設施。
昨天,男友的大姐也獲知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的結果,證實她也確診。
受訪者說:「家中還有男友的七旬父母,雖然全家都已完成疫苗接種,可是這樣下去,病毒難免會一直擴散。」
案例四:居家康復期結束合力追蹤依舊顯示檢測結果不過關 如何向僱主或學校證明已康復?
楊姓經理(40歲)的5歲女兒上星期一(20日)確診,直到現在已有一個多星期,卻沒有接到衛生部的任何通知。
她也不清楚女兒是否須做多一個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以及兒童病患是否可以自動在確診10天後結束居家康復期。
她透露,自己幾乎每天都撥打居家康復夥伴的電話,但電話一直未接通。她也嘗試跟負責隔離的策安反饋這件事,對方拿了女兒的資料兩次後便沒有下文。
她說:「我女兒的託兒所向我要她的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結果,但我只有她第一次檢測時的陽性結果。我該如何提供託兒所我的女兒已康復的證件,讓她返回學校?」
「衛生部在設計這些居家康複流程時,怎麼沒有想到人們需要陰性結果,不是為了自己開心,而是為了給僱主和學校看?」
孕婦鄭詩寧也說:「當局並未提供她任何正式的隔離令或通知,這對學生和打工的人會造成一定的不便。」
另外,也有不少確診病患在網上說,10天的居家康復期結束後,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還是顯示「結果不過關」(Test Status: Not Cleared),他們擔心活動會受限,例如無法堂食。
《聯合早報》已就病患與家屬所面對的疑慮向衛生部提出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