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加坡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
新加坡華人的故事,幾乎從一開始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我不想對此長篇大論,因為關於這個課題的研究已有很多。例如,柯木林主編的《新加坡華人通史》就很全面;他和柯宗元教授合編的英文版也是如此,但側重點略有不同。

正如兩名編者所言,他們並未涵蓋課題的方方面面,但他們已盡力揭示華人定居新加坡的歷史所產生的重要問題。不過,無論閱讀華文或英文版本的《新加坡華人通史》,你就會發現新加坡才是真正有趣的主題。
新加坡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
很奇怪的是,新加坡曾一度是如此重要,可以成為本地區一個小王國的中心,但在其他時期,它卻無足輕重。人們會繞過它,或者利用它來辦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但直到最近才非常認真地對待它。在所有這些階段,華人都以某種方式參與其中。
正如上述兩本著作所指出的,最早真正提到新加坡的是中國史料,特別是汪大淵的《島夷志略》首次談到了淡馬錫。當時,這個地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然後就突然消失了,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為了填補空白,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讓我們知道在那之後發生了什麼。
新加坡的名字零散地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史料中。《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有提及新加坡;葡萄牙人以及後來的荷蘭人也有提到,但幾個世紀以來,它從不被認為具有重要地位。它僅能在一些方面發揮些微影響力,但並不足以真正成為任何事務的中心。
然而,在幾十年內,這個幾乎不為人所知、幾乎沒有任何記錄的地方,突然變得重要起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試圖解釋其中的原因,但對我來說,這與中國和華人有關,這一事實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首先,當時的新加坡對於在本區域非常活躍的荷蘭人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他們已從葡萄牙人手中奪走了馬六甲。得到了馬六甲,控制了萬丹(Banten),從而在雅加達有了自己的基地後,荷蘭人擁有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為了香料還是為了中國的製成品,要從歐洲航行到這一區域,都是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到達這裡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通過巽他海峽。
從那裡,你可以去爪哇,或以南蘇門答臘島為基地,穿過巽他海峽,然後進入南中國海,到中國和日本。因此,在荷蘭人當道的那段時間裡,這是主要航線。
在荷蘭人到來之前,葡萄牙人為什麼要占領馬六甲?他們的做法與荷蘭人不同。葡萄牙人直接穿越印度洋去到了印度。他們主要與波斯灣、印度沿岸和紅海的穆斯林商人做生意。這是他們的主要利益所在。
葡萄牙人最終來到印度南部的科欽(Cochin)和卡利卡特(Calicut),最後在果阿建立了基地。對他們來說,這更為重要。由於他們的基地在那裡,馬六甲海峽就變得非常重要。
葡萄牙人很清楚馬六甲王朝在那裡建立,必有很好的理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劍指馬六甲。當然,他們對香料感興趣,並試圖從世界其他地方獲得香料,而僅次於香料的最重要事情是前往中國。
很快葡萄牙人就來到了中國。在從馬來人手中奪取馬六甲後的幾年內,他們就開始探索中國沿海地區,給廣東和福建的中國官員製造麻煩。
最終,中國人學會接受他們,發現他們能幫得上忙,允許他們使用澳門港口作為商業活動的基地,甚至讓葡萄牙人處理這一地區的所有貿易。
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再給中國添麻煩了。所有其他歐洲國家的人都必須通過澳門,通過葡萄牙人,與中國打交道。這種現象真的很特別。
出現這一局面,與他們繞過好望角,一直向北到達波斯灣和印度西海岸有關。
當荷蘭人發現葡萄牙人在該地區占據主導地位時,他們就直奔香料群島(編按:即馬魯古群島)。他們橫渡印度洋來到巽他海峽,並從萬丹和雅加達向東到達摩鹿加群島(Moluccas)。
因此,葡萄牙人有經印度洋到北方的馬六甲航線,荷蘭人則使用南部航線。他們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但真正改變新加坡命運的是英國人。
英國人是後來者。到他們來的時候,葡萄牙人已確定了一組航線,荷蘭人則鎖定了另一組航線。
但英國人對兩個貿易中心更感興趣:一方面,他們對印度商品感興趣,因為印度在當時是非常富裕的國家,與當時的中國相比絕對不遑多讓;另一方面,他們發現了茶葉的巨大市場。
與極度重視香料的荷蘭人和葡萄牙人不同,英國人將目光投向茶葉貿易。為此,他們尋找通往中國的航線,而去中國的航線有兩條。
他們可以將在印度賺取財富與在中國尋找茶葉資源結合起來。採用這條航線,他們航向印度洋,朝北進發,重複葡萄牙人做過的事情。
另一條是航越印度洋,經巽他海峽到達中國。英國人無需馬六甲,就可以從巽他海峽,直接穿越南中國海到達澳門,以及接觸廣州的商人,並建立定期的茶葉貿易。他們便是這樣與福建人和廣東人做生意的。
因此,你可以發現歐洲人的活動,與華人對此作出的回應息息相關。華人的移動路線反映了當時這些歐洲帝國正在建立的貿易利益。這是華人如何在本區域激活自己的網絡,以及如何建立自己基地的重要線索。根據此一背景,讓我們來看看歐洲的情況。
我認為我們必須了解歐洲的情形,因為與亞洲的貿易模式相比,歐洲遵循的是一套不同的原則,後者的規模極小。他們的商業活動不涉及大規模入侵、海上對抗和戰鬥等,而是集中在各種貿易商品和網絡上;無論如何,對華人來說,這些純屬私人商業活動。這之中沒有任何形式的國家支持的活動。
無論是伊斯蘭商人還是基督教商人,他們總是得到統治精英成員的支持。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而言,他們得到了國王和王室的支持。
至於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它們是由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的私人公司組建的,但也得到那些投資東印度公司的國家的貴族支持。官方的支持總是有一些,因此這些國家的海軍可以在必要時給予援助。
不過,本區域的傳統貿易幾乎完全是私人性質,對印度人和華人而言更是如此。對華人來說,情況恰恰相反:朝廷實際上不鼓勵私人貿易。
眾所周知,中國發展了朝貢貿易,這確保與中國展開貿易的外國商人必須通過官僚機構。就可經商的範圍而言,他們必須獻上貢品來進行貿易。雙方的禮物和貢品是建立此一貿易的基礎。
當然,國家永遠不可能控制一切。私人企業家對一些規章視而不見,一些私人貿易也還在進行。但私人貿易的規則得由政府制定,然後交由澳門人和葡萄牙人管理。
因此,當「洋夷」來到中國沿海時,這對私人貿易商形成阻嚇作用,阻礙了經濟發展。這種官僚貿易直到16世紀末才有所放鬆。
因此,在歐洲人擴張的那段時間裡,華人完全沒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福建的一些私人企業家繼續經商,在離福建最近的菲律賓非常活躍。
由於西班牙人也有興趣與中國進行貿易,華人遂避開澳門,轉而到菲律賓。有別於與其他地方的商業活動,他們直接與馬尼拉做生意,建立了一條跨越太平洋,遠達墨西哥和歐洲的良好貿易線,並發展出非常複雜的關係。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能從中崛起,是很令人驚訝的。英國人為什麼需要新加坡?
當我說這得歸「功」於拿破崙時,自己都啞然失笑。拿破崙開始在歐洲建立帝國,威脅到荷蘭,這無關本區域,全是歐洲歷史。
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的情況很糟糕,幾乎破產,所以拿破崙攻占荷蘭的消息讓英國人感到震驚。它促使英國東印度公司占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屬地,以防止它們落入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人手中。
英國人接管了爪哇,並派萊佛士擔任總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
英國人意識到,他們不一定得從加爾各答出發,經馬六甲海峽,才能同中國做生意,還有其他航線可以考慮。要這麼做,就得看歐洲的戰爭如何結束。
讓英國人感到萬幸的是,拿破崙在歐洲戰敗了。作為勝利一方的英國人意識到,他們仍然需要荷蘭作為歐洲的盟友。這同樣與本區域毫無關聯。是歐洲發生的事件決定了這裡發生的一切。
事實是,英國人希望荷蘭人站在他們一邊,以確保法國人不會控制本區域。於是,著名的《1824年英荷條約》應運而生,而結果立竿見影。
英國人統治爪哇好幾年,對努山達拉(Nusantara)或馬來群島世界的本質有所了解,這讓他們明白自己需要做些什麼。
為了穩固通往中國的航線,英國人不必挑戰荷蘭人或控制其屬地,只需要與荷蘭人達成協議,讓他們安全通過荷蘭人視為利益範圍的島嶼,包括新加坡。
荷蘭人控制著馬六甲,而在馬六甲與雅加達之間的區域,新加坡只是其中的一個島嶼。在這些地方,荷蘭人解決了與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武吉士人及其他馬來人群體的問題,並主導他們的事務。
荷蘭人的主要興趣是控制馬來群島,而英國人只為找尋一條通往中國的安全航線,因為這會影響到他們壟斷的茶葉生意,以及與之相關的鴉片貿易。
這就是「為什麼是新加坡」的歷史背景。對我來說,新加坡冒起的經過,以及為何它一直是通往中國的連接點,是一個充滿驚奇、頗有意思的故事。
至少在新加坡歷史的頭20年里,與中國的聯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這為英國的政策吸引馬六甲、檳城、婆羅洲,以及爪哇和蘇門答臘的馬來世界等周邊地區的華人來到新加坡,並將其作為開放的港口奠定了基礎。這與荷蘭港口的高稅收和壟斷式的法規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由港的設立把華人吸引到新加坡,而這是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通過將馬六甲海峽作為荷蘭和英國的邊界,《英荷條約》為此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我記得當我還在求學的時候,我就問過為什麼明古連(Bencoolen)如此重要?為什麼萊佛士要留在明古連?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選新加坡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巽他海峽仍然是通往中國的重要港口。
但有了《英荷條約》,加爾各答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完全可以控制整個區域。從加爾各答經馬六甲海峽到中國的航線現在已確定。
當荷蘭人把馬六甲割讓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時,新加坡的地位就變得完全不同。在我看來,這是新加坡與中國的聯繫最初如何建立的關鍵所在。
在最初的20年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新加坡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為英國人打敗了中國人,占領了香港,並開放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等商埠。英國商人可以直接前往他們在香港的殖民地。
因此,香港取代新加坡,成為英國在中國的基地。但只要把這條鏈拉長來看,新加坡仍然是鏈條上的關鍵節點。
因此,香港作為通往中國貿易的門戶,新加坡也參與其中。香港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英國人可以從這裡向中國其他地區擴張。作為大英帝國商埠鏈中的一環,新加坡一直很重要。
在許多方面,這仍然是新加坡後來在區域和世界事務中取得一些成就的秘訣。中國對東亞的發展有著關鍵的影響。正是與中國的這一關係,決定了新加坡如何發揮它今天仍在發揮的作用。
將歷史鏡頭拉近至現代,新加坡的故事還有什麼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
那就是英國、荷蘭、法國及其他國家的帝國,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崩離析。
我要強調這一點:在新加坡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深受歐洲事件的影響。在這方面,那便是由歐洲民族國家建立的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自我毀滅了。
它們的殖民地都變成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在18世紀末法國建立第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時產生的。19世紀後期,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成為各式各樣的民族國家。
中:對「民族國家」的渴望
這些民族國家從已發展為帝國的國家中轉化而生。從國王治理的帝國到封建領主統治的王朝,大多數帝國都轉變為屬於公民的帝國。
法蘭西帝國就是如此,身為皇帝的拿破崙認為自己代表著法國人民。所有法國公民都是主人,不再允許國王和貴族統治他們。認為民族國家可以建立民族帝國,這樣的想法卻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徹底幻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