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賡武:何謂新加坡華人?

2023年04月17日   •   1萬次閱讀

它始於驅逐西方的反殖民運動。有點意思,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本區域的反殖民運動其實是由日本人推動的,但我不會就此進行闡述。既然所有殖民地都應該與帝國主義者鬥爭並擺脫他們,帝國必須讓民族國家獨立的理念也就跟著興起。

日本成功地從西方借鑑,並落實民族國家應該擁有主權、應該有邊界、公民應該是平等的理念。這成了中國和東南亞的表率,它們都在二戰結束後,決心建立自己的統一的民族國家。

歷史的洪流讓新加坡別無選擇。新加坡不可能成為一個民族國家,而是會加入馬來亞。因為我來自馬來亞,所以我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感觸。

對我們和當時的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新加坡理所當然會有一天成為馬來亞的一部分。這個民族國家將是馬來亞,並最終成為馬來西亞。

第一個意想不到的事件是,大英帝國不得不離開,隨後是一個名為馬來亞的民族國家,新加坡將是它的一部分,但還未加入。

檳城和馬六甲也別無選擇,英國人已把它們併入馬來亞。新加坡被放在一邊,但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新加坡有太多的華人,馬來民族主義領導人不想要新加坡。他們想把新加坡排除在外,直到九個馬來州,以及檳城和馬六甲這兩個殖民地有信心組成一個馬來亞國家。在他們這麼做的時候,新加坡不要參與進來。

英國人非常高興。他們把新加坡變成一個單一的殖民地,並繼續主導戰後東南亞的經濟活動。但所有人都認為,新加坡遲早會成為馬來亞的一部分。

事實上,新加坡後來也真的加入馬來亞,而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儘管時間很短。這又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

我提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事件。但我認為,如果你想解釋和理解新加坡華人這個課題,就不能忘記本文開始時所問的問題:「何謂新加坡?」

因為英國人從一開始就歡迎華人來新加坡,只要他們遵守英國人定下的規章,不製造太多的麻煩,英國人很樂意讓儘可能多的華人來這裡做他們想做的事。只要華人一鬧事,英國人就會鎮壓。

當華人變得更加民族主義,群起響應孫中山的號召,並為清朝的覆滅而歡欣鼓舞,加上五四運動把許多激進思想帶到了東南亞,華文學校湧現,中國的政治也被引入,英國人非常仔細地觀察著這一切。

起初,他們對大部分活動置之不理,但當他們意識到這可能對他們構成威脅時,從1920年代就開始對華人社區展開嚴厲打擊,並嚴加管控。

「如何管理新加坡的華人」是英國人的重中之重。他們並沒有完全阻止華人前來,且還鼓勵華人留下。

事實上,他們希望來定居的是合適的華人,而不是三教九流之徒。英國人樂見華人攜帶家眷來定居,成為新加坡殖民地的忠誠臣民。

對於只歡迎合適的華人,而將被視為不良分子排除在外一事,英國人是非常認真看待的。他們的政策非常明確,可以在歷史檔案的記錄中找到詳細的說明。

下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新加坡並沒有加入馬來亞,而是在加入馬來西亞後不到兩年便分家了。

當時我在吉隆坡,身為馬來西亞人,我感到很驚訝。說實話,我其實非常難過。但這件事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新加坡第一次獨立了,將建立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這是所有人完全意想不到的。這就是新加坡的特殊之處。這是一個全新的新加坡,是在它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誕生的。一開始,它就是一個75%的人口是華裔的國家。

由不是在當地土生土長的群體,組成一個新國家的主要移民族群,據我所知,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口結構。新加坡完全是獨一無二的。

因此,第一代領導人必須想方設法,在一個大多數人不是華族的區域,建設這個大多數人都是華族的國家。

我不會在此討論新加坡政府的政策,而只想強調一點,即華人雖是新加坡的主要族群,但這個國家顯然是個港口城市,居住著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特別是來自鄰近地區和亞洲其他地區的人——馬來群島的努山達拉人、來自印度的人、來自阿拉伯和回教世界的人、來自基督教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因此才有了現在的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族裔的分類。

人們往往對這些分類習以為常。要摒棄它們很難,因為新加坡從一開始就奉行一項非凡的原則,即承認在這裡出生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多元社會將是這個新國家的基礎,就我所知,這在其他國家絕無僅有。其他任何國家一開始都說,誰占多數,誰就決定立國的基本原則,而所有其他人,無論如何,都必須服從或保持二等少數民族地位,直到他們能扭轉局面,成為主要群體。

新加坡是我所知道的,唯一情況正好相反的國家:主要族群明白,他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社會,但在國家所處的區域,他們卻是少數族群。他們接受必須平等對待每個人,多元社會是新加坡建國基礎的原則。以這種方式開啟國家建設進程,是很罕見的。這也是建國進程始終處於進行式的原因之一。這永遠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

新加坡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它的存在、生存、活動的擴展和強化,及目前在區域和世界事務中所發揮的作用,一直與區域外的事件,以及學習應對不受它控制的事件密切相關。

所以,我們時不時就會問,新加坡是一個國家,還是別的什麼:它是一個城市國家,一個正在形成的國家,最終成為作為全球城市的民族國家?只要仔細去了解這些術語的涵義,你就會發現它們是自相矛盾的,但我不會對此作深入討論。

讓我把話題轉回到新加坡是一個與眾不同、難以想像的地方這一點上。新加坡的成立令許多國內外的人感到意外。幾十年來,新加坡的境況沒變,區域內外充滿不確定性,國家仍面對一定程度的脆弱性。這就是為什麼新加坡人民對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此警覺,並願意努力工作,以保持這種獨特的地位。

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即新加坡在13世紀和14世紀成為淡馬錫並非偶然。我們應該記住,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群島世界的任何政體。

儘管新加坡今天處於一個不同的位置,但新加坡人民及領導人都明白這一點。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華人在這個國家的立場,對新加坡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我已盡力回答第一個問題:「何謂新加坡?」,詳述了它令人意外之處。當我說「意外」時,也是在突出這樣一個事實:既然過去都產生了這麼多意外,當我說未來可能會有意外時,我不應感到意外。

我的第二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也許不那麼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華人」這個詞使問題變得複雜。

我總是很難向我的非華族朋友解釋「Chinese」這個詞的由來。對華人來說,「Chinese」並沒有一個相對應的詞。今天,我們最常用中國人、華人來翻譯「Chinese」。但「Chinese」這個詞對中國來說是陌生的。在20世紀之前,華文並沒有與「Chinese」完全對等的詞,可以讓所有華人用來形容自己。

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有一個詞來與「Chinese」對譯是必要的。當清朝滅亡並被中華民國取代時,「中國」一詞首次被正式用作國名。

在此之前,這個國家或帝國被稱為大清,接著是大明,而更早以前,則是漢和唐,這些都是統治王朝的名字。

如果要更進一步,我們談論的是,從華夏,或者中華,或者近代的民國這些詞所代表的文明中,可以探尋的哲學意涵。華夏包含了所有華人的文明身份,他們都屬於從周朝的偉大哲學家,以及其他各種群體和哲學家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傳統。這個故事太複雜了,無法深入探討。大多數人都知道,定義什麼是華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最早的時候,人們所知的「China」的形成,就包括今天中國境內的不同民族,他們既來自境內,也來自境外,不同的民族進進出出,往往與大量可以被稱為「華人」的民族融合在一起。他們接受並認可某些文明價值觀,這使他們能夠認同華夏,並成為華夏民族。但「華夏」這個詞並不能翻譯成「Chinese」。

「Chinese」一詞也與秦朝建立,並由漢朝鞏固的第一個帝國相關,因此秦朝的名字一直被用來解釋「Chinese」這個詞的起源。

在梵語和普拉克里特語(Prakrit)等古印度語言中,「chin」或「china」是中國的名稱,並被認為起源於秦朝。這個詞傳到了回教和基督教世界。「china」這個古老的詞後來被用於受印度人影響的當地語言,接著又被日本人使用。幾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外國人廣泛使用,但華人自己從未使用過。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採用這個詞呢?當中華民國取代清朝時,它成為正式國名。國民黨領袖孫中山認為,現代民族國家是歐洲列強財富和力量的源泉。

為了復興,重振在整個19世紀被西方蹂躪和羞辱的文明,中國必須成為一個民族國家,以重新獲得力量和財富,才能夠站起來,不再像過去那樣被欺凌。根據這一背景,人們完全可以理解國民黨人為何有這樣的看法。正是1912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國成為一個民族國家。

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幾十年來,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明白這一點。你可能聽說,孫中山曾抱怨中國人不理解民族主義。他們確實沒有作為一個國家的成員的意識。大多數中國人是以他們的鄉村、家鄉、方言群體,以及家庭親屬群體,來識別自己的身份,並使用長期記錄的家譜或族譜,來追尋他們的根源。

所有這些認同自己文明的方式,並沒有讓他們感覺擁有國籍。國籍的概念是非常新的。對我來說,中國人在對過去作出深入探究後,才發現中國可說是沒有「國家主義」的。這是非同尋常的。

幾個世紀以來,漢人都不抗拒接受非漢人的統治。在整個中國被蒙古人征服之前,中國北方的漢人一直被突厥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統治,而自17世紀以來,則是被滿族人統治。對大多數居住在北方的漢人來說,他們只在明朝時期,生活在漢人的統治下。在上個千年的其餘時間裡,他們一直生活在征服王朝的統治之下。

對於南方的漢人來說,他們受漢人統治的時間,與宋朝存在的歷史一樣長。但只要仔細觀察,南宋只不過是一個拚命戰鬥,以抵禦北方的非漢族國家,而被逼到南方的小王國。

儘管如此,所有的朝代都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中華文明。他們為共享一段連續的歷史感到自豪,也樂意使用文言文來統治中國。即使是使用自己的語言多於其他語言的蒙古人,也接受了中國歷史的主導地位。滿族人尤其成功地運用了中國的文化制度。

自始至終,他們都認同從商周到明清的歷史連貫性。在統治精英、官員,以及精通歷史、典籍、一套共同的道德價值觀,以及治理關鍵原則等人的眼中,所有這些都被視為單一的傳統。他們都接受中國這一歷史連續體。這與「China」這個詞或現代的國籍概念一點關係都沒有。

下:「中國」概念的轉變

那麼,對於新加坡來說,何謂「華人」?這是一個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問題。

首先,如果你留意華人怎麼看待清朝,就會發現大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的新加坡華人,不接受滿族人作為他們的合法統治者。眾所周知,很多私會黨的創立是為反清復明。這就是為什麼孫中山來到新加坡時,得到了福建人和廣東人的大力支持,他們贊同將滿族人趕出中國,恢復漢人的統治。

故事起源於此,卻未就此結束。到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時,他認為滿清時期的地圖即為中華民國的地圖。這是另一個故事,我不細講。但它確實增加了我們對「中國」的理解的複雜性。

因為當孫中山意識到,他永遠不可能用其他方式團結全中國人民時,他提出只要袁世凱能說服年輕的宣統帝溥儀退位,併合法轉移權力予他,就支持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樣一來,中華民國就繼承了大清帝國的邊界,其中大部分地區沒有被明朝統治過。事實上,超過一半的人口是滿清帝國的非漢族臣民。但隨著滿清皇帝退位給袁世凱,他們的土地就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並從此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公民。

袁世凱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要做的,就是提出這個中華民國是以「五族共和」為原則。這意味著漢人是組成中華民國的五大民族之一。「五族」是晚清時期用來指滿族、漢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的一個詞語。這段歷史在中華民國存在了十多年。

因此,中國的民族主義並非始於漢人,「五族共和」把所有人都視為「華人」。孫中山的支持者對此並不滿意,於是發明了「中華民族」一詞,來形容中華民國的每一個人。這真的是一個新奇的概念!一個包含所有「華人」的新名稱。

同樣,我不會對此作出詳述。你可以意識到這個問題已變得多麼複雜。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