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有超過100座濕巴剎遍布全島。圖為中峇魯巴剎。(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住在新加坡的蟻粉,你們有多久沒到一座濕巴剎逛逛? 濕巴剎就是馬來語「菜市場」的意思。這些售賣新鮮蔬菜和肉類等食材的地方,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在新加坡出現,超過半個世紀以來越建越多。
據官方統計,目前有超過100座濕巴剎遍布在新加坡全島,其中83座由環境局及環境局指定的運營商經營。有些濕巴剎與小販中心毗鄰而建,算是新加坡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
然而,隨著超級市場的普及,應有盡有的選擇令許多人傾向於去超市購物。濕巴剎的生存問題也逐漸引起關注。
環境局於2019年公布的「小販中心顧客印象調查」揭露,39%的受訪者過去一年未光顧濕巴剎。
這項每兩年進行一次的調查,在2014年和2016年所搜集到的未光顧濕巴剎的數據分別為23%和33%。由此可見,不去濕巴剎的居民比例持續呈上升趨勢。
濕巴剎生意式微的三大因素

濕巴剎攤主一般只會在早上開檔,除非在農曆新年期間才會延長營業。圖為今年1月裕廊一座濕巴剎在過年前最後一個周末的買氣。(聯合早報)
第一,營業時間滿足不了需求。
一般上,巴剎攤主只會在早上開檔,除非碰上農曆新年的小年夜,才會「開通宵」為顧客提供便利。
濕巴剎應該延長營業的議題,早在40多年前就在國會議事廳被提及。
環境發展部曾收到一份有關新加坡巴剎的報告。 該報告指出,濕巴剎不僅員工過多(當時預計共有一萬至兩萬名員工),也因營業時間短而沒獲充分利用,因此運營濕巴剎不符合經濟效益。
當局於是設立一個委員會來探討建屋局巴剎的未來樣貌。委員會檢討報告建議,從1982年起,允許濕巴剎攤販經營超過一個攤位,售賣其他商品以實現多元化,並鼓勵攤主延長營業時間。
領導委員會的時任環境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曹煜英當時說,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相比30年前已發生了顯著變化,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越來越多家庭都是夫妻在工作,以致妻子到巴剎買菜的時間非常少。
其二,小販後繼無人、員工人手不足。

濕巴剎的食材攤販在10年內減少近800人。(聯合早報)
新加坡統計局在2021年發表的數據顯示,濕巴剎的食材攤販在10年內減少近800人,跌幅12.4%。
與此同時,同小販中心攤主的情況相似,不少濕巴剎攤位老闆也難以說服下一代承接生意。
找不到人接手,可能就得收攤。
武吉班讓法嘉購物中心濕巴剎的一名魚販,兩年前接受國家圖書館季刊「BiblioAsia」訪問時就直言:
「我認為再多20年左右,新加坡就不會有濕巴剎了,只會有超市。」
最後,濕巴剎的營業環境,相信也是多數人不熱衷於光顧的原因。

超市的營業時間長、購物環境舒適,無形中凸顯濕巴剎的不足。(海峽時報)
許多人對濕巴剎的印象就是骯髒、凌亂、地板濕滑。其實歷經多年的變遷,不少濕巴剎早已煥然一新,不再是人們想得那麼糟。
再者,濕巴剎或許能找得到比較罕有的食材,價格可能也更實惠,但這些所謂優勢並沒能進一步吸引顧客前去消費。
相比之下,超市和霸級市場都更為便利,更能滿足民眾需求,包括營業時間長(很多都是24小時不打烊)、有冷氣、環境整潔、貨品琳琅滿目等等,更加凸顯濕巴剎的「不足」。
一名21歲的受訪者告訴《海峽時報》: 「我不去濕巴剎買菜。我明白那裡的食材比較新鮮,但我覺得住家附近超市所提供的就已經足夠了。」
就像這名受訪者所言,濕巴剎顯然已不是新一代新加坡人成長與生活的記憶。
許多新加坡人都活在「超市時代」,自然對濕巴剎的經營模式難以產生共鳴,更別說是感受得到當中蘊藏的人情味。
公眾呼籲保留濕巴剎小販文化
有讀者日前投函《聯合早報》,籲請新加坡人設法讓濕巴剎繼續生存下去。 她說,濕巴剎是草根階層的一種謀生文化。
以前濕巴剎非常熱鬧擁擠,現在卻變得冷清多了。話雖如此,她相信濕巴剎具有特色,在社會上仍有需求。

武吉班讓濕巴剎。(海峽時報)
該讀者建議,當局應協助巴剎攤販減輕成本負擔,或給予租金津貼,讓他們的生意得以繼續。
「傳統攤販也應想法子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培訓改良經營模式,引入科技,突破營業時間的局限,相信能吸引更多顧客。」
她也說,濕巴剎也算是我國小販文化的一部分,值得保留。當局也許可考慮讓它成為特色旅遊項目,讓外國旅客了解新加坡草根一族的精神面貌。
順道一提,除了濕巴剎,新加坡的一些夜間菜市,也因種種因素無法生存。
新加坡媒體報道,今年有兩家夜間蔬菜批發市場被要求在8月份停業,即:大巴窯東夜間蔬菜批發市場和烏美工業區露天蔬菜批發市場。這些受影響菜商的主要客戶是餐館和小販。
新加坡食品局受訪時說,配合大巴窯東住宅項目的發展,預計這個批發市場占用路段的交通會更繁忙,因此不適合運營菜市場。
烏美工業區露天蔬菜批發市場的業主裕廊集團,今年2月發函通知市場僅剩的三個菜商,最遲須在8月31日結束生意,但集團並未詳盡解釋停業原因。

烏美工業區露天蔬菜批發市場的菜商,最遲須在8月31日結束生意。(海峽時報)
新加坡的濕巴剎、蔬菜批發市場等傳統市場,未來的命運會如何演變? 環境發展部前高級政務次長曹煜英40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套用在現在仍耐人尋味:
「濕巴剎商品品種少、營業時間短,終有一天會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