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際網路)
作者 李國豪
飲酒是不少人放鬆和社交的方式。
新加坡去年4月19日解除禁令,所有夜間場所恢復營業,本地一度因疫情沉寂的夜生活很快便恢復了生氣。
喝酒的人多了,酒品自然好賣,市面上一些號稱能舒緩宿醉症狀的解酒保健品也搭上了這波熱潮。
據亞洲新聞台報道,本地一款解酒保健品「DrinkAid」自2020年以來,就售出了多達150萬顆相關產品。
解酒保健品的熱賣現象在政府解除夜間場所禁令後,尤其顯著。
然而,有分析指出,這類解酒保健品或將導致人們飲酒過量,甚至引發一些健康問題。
原因在於,解酒保健品可能給人們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以為吃了解酒保健品就能提升酒量。但事實上,這根本不是解酒保健品的作用。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也有不少這類解酒保健品,以誇張的廣告宣傳,如「只要飯前來一粒,就可以千杯不倒」這類口號行銷。
新加坡衛生科學局強調,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完全應對宿醉的相關症狀,如脫水、無精打采、頭疼及嘔吐等。
當局也不允許在新加坡出售的這類產品,在公共宣傳品上宣稱具有可緩解或防止宿醉的功效。
簡單來說,解酒保健品雖可售賣,但其效用並未獲得衛生當局的背書。

歷經疫情封鎖後,本地夜間場所去年重新開放。(海峽時報)
那麼,解酒保健品究竟有沒有效?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楚解酒保健品標榜的主要作用:
緩解宿醉帶來的不適。
至於讓人千杯不醉,提高酒量,甚至是快速醒酒,使體內酒精濃度快速下滑等迷思,統統不是解酒保健品的「守備範圍」。
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幫助提高酒量。想降低酒精濃度,避免酒測超標,也絕非吃一顆解酒保健品就能解決。
簡單來說,攝入體內的酒精有九成集中在肝臟,也只有肝臟的酵素才能代謝掉體內的酒精。
換句話說,「解酒」這項工作,只有我們的肝臟能辦到。
解酒保健品能幫上忙的,頂多只有在緩解宿醉症狀這一環節。

真正能「解酒」的,是人體的肝臟。(網際網路)
解酒保健品如何緩解宿醉症狀?
所謂宿醉,指的是飲酒後各種生理和心理上令人不快的影響,包括頭痛、疲倦和嘔吐等。
人們之所以會有宿醉反應,是由於喝酒後體內缺水,腦部的滲透壓增加,導致頭痛及其他不適。
酒精有利尿作用,喝太多酒,可能因頻繁排尿造成體內鈉離子與鉀離子流失。這兩種物質缺乏時,就會造成頭痛、疲憊和嘔吐症狀。
而市面上銷售的各種解酒保健品,正是以幫助舒緩宿醉症狀為賣點。
必須強調的是,儘管這類產品在華文語境中通常稱為解酒保健品,名字中有個「解酒」,但正確來說,其效果是幫助舒緩宿醉症狀,而非「解酒」。
因此,消費者在服用解酒保健品時必須謹慎,不該抱有提高酒量或讓迅速醒酒這類不切實際的幻想。
目前在本地售賣的解酒保健品大多標榜在喝酒前和喝酒後服用。
喝酒前吃,可以保護胃壁,減緩酒精被胃過快吸收。這和喝酒前最好吃點東西墊個胃是一樣的道理。
喝酒後,一些解酒保健品含有的維生素B群及抗氧化物質可幫助肝臟運作。
如前文所述,進入人體的酒精主要由肝臟代謝,缺乏維生素B群會讓肝臟的「工作」效率變差,因此保健食品中補充的維生素可確保肝臟正常運作。

本地品牌DrinkAid宣稱有防止宿醉和亞裔臉潮紅(Asian Flush)的功效。(網際網路)
無論如何,前文有提到,身體缺水是造成宿醉症狀的罪魁禍首。多補充水分,飲酒後保持睡眠充足,其實也能達到改善宿醉症狀的效果。
至於解酒保健品,個人可根據需求服用,但也不應過度迷信,更千萬別以為吃了這類產品就能千杯不醉,反讓自己貪杯傷身。
當然,避免宿醉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少喝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