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球疫情發展至今,各國的防疫策略也在不斷調整。網友「冰兒」發文闡述了對「清零」或「共存」關係的見解。以下為網友原文:
自新冠爆發以來,疫情防控已成為各界媒體報道的主體,成為人們熱切關注的焦點、成為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人民公僕高屋建瓴、專家學者真知灼見、吃瓜群眾見仁見智,各抒己見。
人類究竟該如何面對新冠病毒呢?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流派,即「清零派」和「共存派」。
竊以為;「清零」與「共存」並不矛盾,也不對立。這只是不同階段的兩種防控措施,是隨疫情發展和病毒變異的不同選擇,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無奈嘗試。
無論是「清零」,還是「共存」,都要真誠直面兩個「靈魂叩問」,即「為什麼?」和「怎麼辦?」並應作出客觀理性的回答。這不是兩道可做可不做的選答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必答題。至於其他洋洋洒洒的花樣文字,則意義不大。

為什麼要「清零」呢?因冠病來勢太兇:其傳播速度之快、病毒危害之大、影響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感染人數之眾、人心惶惑之慌、醫界救治之難、未知變異之多,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和認知。既然如此,又苦無妙藥,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將病毒擋之於身外、拒之於門外、驅之於千里之外。簡而言之,就是「清零」。
那麼,怎麼「清零」呢?筆者認為可按「三部曲」進行。
第一部:強身健體法。疫情期間,大家既要加強體育鍛鍊,提升身體素質;又要注意飲食調理,均衡營養,以提高自身固有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時,還要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通風、用公筷......此之謂:將病毒擋之於身外。
第二部:非醫學干預法。若條件允許,儘量宅在家裡辦公、學習。非必要,不遠行。最大限度地減少社交活動。即便出門,也要好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隔離感染者。由此推而廣之,從小家到國家、從家門到城門直至國門:居家、封城、閉關、鎖國.....都應嚴防死守。夯實每一道防疫屏障,扎牢每一張防控天網,盡力阻斷傳播鏈條,降低被感染幾率,內防反彈,外防輸入......此之謂:把病毒拒之於門外。
第三部:全球合作法。宇宙雖大,可地球很小。欲將病毒「清零」,全球理當一盤棋,地球村所有村民應團結協作,各個國家或地區均應合力「清零」。不然,一有「城門失火」,便有「池魚之殃」。每個國家不僅要自掃「門前雪」,也要兼顧他國「瓦上霜」。全球宜協調合作,分享防疫經驗,調配控疫資源.....此之謂:將病毒驅之於千里之外。
事實表明:「清零」措施,效果不錯。中國就是成功的典範。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態「清零」法,讓中國成為現代版的「諾亞方舟」,現在一切步入正軌、復工復產、生活如初。既如此,那為啥還要與病毒「共存」呢?其理由如次:
一. 「清零」之法固然較好,但終非長久之計。它所付出的經濟成本及社會資源,只有這些能實施內循環的農業大國,才有力支撐。而其他許多國家很可能力不從心。再說,如果長期採用「清零」法,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隱性的負面影響,譬如:壓抑、焦慮、沮喪、失望......同時,還有悖於科學認知觀,好像人類除了「清零」,別無他法似的。
二. 寄望於全球一起「清零」,似乎有點羅曼蒂克,充其量也是烏托邦式的幻想,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世界各國國情不同、觀念有異,諸多因素導致「世界統一」式的「清零」,無異於痴人說夢、異想天開。總有某些國家或地區「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最終必有「漏網之魚」。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互動來往頻繁,這樣一來,那些病毒感染者、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隨時都有可能將病毒「輸送」或「偷渡」到他國,形成「蝴蝶效應」,這些域外來客,簡直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結果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使得他國前功盡棄,欲「清零」而不得。
三. 從病毒變異的角度看,據了解,新冠病毒演變至今,已有十多種變異毒株了,特別是在印度發生的變異德爾塔病毒,其傳播速度之快,致死率之高,有點嚇人。最近又發現的拉姆達病毒,據說比德爾塔病毒更厲害。據報道:原本那些採取「清零」的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他們已經意識到變異病毒不可能完全被「清零」,現正被迫嘗試走「共存」之路。由是觀之,「清零」之難,難於上青天。更何況面對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呢?

基於此,也鑒於目前人類對冠病病毒的認知,「共存」也許是不得已的選擇。那麼,怎麼與之「共存」呢?依我看,下列三法可作「共存」流程圖。
首先,要喚醒「共存」意識,為「共存」之途減負降壓。眾所周知:自然界的某些病毒早就廝混於人類中。換言之,人體本身就是某些病毒的宿主之一,人類早已與某些病毒「共存」了,只是久而久之,人們司空見怪、習以為常、有點兒淡忘了。
其實,只要病毒對人體危害不大,或雖有危害,但人類有藥可防可治,人類是可以與某些病毒「共存」的。譬如: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B肝病毒」,還有較為厲害的「愛滋病毒」及「伊波拉病毒」......因此,人們應該接受現實,坦然面對「新冠病毒」的存在,心態上甭負擔過重、壓力山大。動輒一說「共存」就談疫色變,一提「共存」就草木皆兵。既然能與其他病毒「平和共存」,那麼,與新冠病毒「共存」,也許是自然發展的趨勢、是人們遲早要接納的事。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唯有如此,或許你可稍稍釋懷吧!
其次,普及疫苗接種率,為「共存」之道提供必要條件。要與病毒「共存」,單憑心理接納和思想認同還是不夠的,務必要有醫學的參與。去年疫苗面世,則為「共存」之法帶來了希望。一方面,我們固然知道:疫苗的保護率並非百分之百,也了解它有某些副作用。同時,我們還知道:疫苗的時效性會逐漸減弱,也曉得變異病毒可能會突破疫苗的防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更應看到:疫苗的作用甭低估、副作用也不宜放大。我們可以通過追打加強針,來鞏固疫苗的時效、應對病毒的突防。
實踐證明:打完疫苗的比沒打的要好得多。更何況注射疫苗後,可以大大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呢?所以不僅要打疫苗,更要提高疫苗的接種率,實現高覆蓋,力求應打則打、能打皆打。當接種率達到百分之八十或九十以上的時候,方可達到全民免疫的效果。這樣,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則日趨成熟噠!
再次,加速研發「特效藥」,為「共存」之路謀長遠之策。如果說心態接納是前提,高覆蓋接種疫苗是條件,那麼,研製出能有效治癒冠病的「特效藥」,則是與之「共存」的關鍵。只有「特效藥」問世,才能真正為人類提供最有效的安全保障。
據報道:目前全球各大藥企公司正在推進新冠藥物臨床試驗,新藥最快在年內問世。例如:美國默克藥企研發的冠病口服藥「Molnupiravir」,可將病患的住院和死亡率降低50%,中國開拓藥業公司研發的「普克魯胺」,適於輕症及中度患者,對重症病人也有一定療效。還有日本的、德國的、印度的藥廠都在研發或臨床試驗中......
由此看來,眼下全球防疫重點逐漸從物理防疫轉向醫學防疫,開發有效藥物,可在人員感染時,能迅速、便捷、低成本加以治療已成大家的共識。 通觀全文,不難得出一個常識性結論,即:事物的正確答案往往不止一個。「清零」或「共存」,並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關係,它們之間有交集、有子集、有補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民眾的健康、安全和福祉,既異曲同工、又殊途同歸。一句話:適合國情的防控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遵循疫情演變規律的防控措施就是最佳的措施。 (本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 冰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