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屬可在行人徑道上,隔著30公分高的矮牆將逝者的骨灰撒在撒土區的卵石上,讓骨灰自然滲透到土壤中。(傅海燕面簿)
作者 侯佩瑜
我國在2017年首次提出將骨灰撒在公園內的陸地生態葬服務,當時反對的人可不少,有的國人擔心會鬧鬼,有的則不希望這些公園太靠近自己的住家區域。
沒想到時隔五年,國人對這類「骨灰撒土園」的接受度有了大轉變。
這似乎印證了,隨著時代變遷和觀念轉變,大家總有一天會接受所有原以為不可能的事情?
設在蔡厝港墳場內的「清心園」(Garden of Peace)是本地首個骨灰撒土園,自2021年5月開始投入使用。
希望將骨灰撒在清心園者,須支付320元的費用。這筆費用包括:在國家環境局的骨灰認領處將骨灰磨成粉狀、一次性骨灰罐,以及清心園的使用和維修。
家屬可將往生者骨灰撒在特定區域的卵石上,自動洒水器每天定時啟動,水流會將卵石表面和周圍的骨灰帶入土壤。園內不允許做任何宗教儀式、燃燒香燭和供奉祭品,或留下任何紀念物品,以保持園內清潔與清幽。
截至今年9月13日,環境局在過去1年多接獲超過1900份「清心園」撒骨灰服務申請。

占地9500平方米的清心園種有大量灌木與樹籬,清楚區隔出四個骨灰撒土區。(傅海燕面簿)
網民已不太排斥骨灰撒土這樣處理身後事方式。
有網民認為,這樣既能給逝者提供一個既環保又可持續的長眠地,也能讓逝者為大自然和人類、後人做出最後貢獻,是挺有意義的一件事。
有的也認為這比海葬更好。
一來,逝者的骨灰遇到冰冷的海水不至於「太冷」,也無需多花錢租船出海完成撒骨灰儀式。畢竟一旦碰上下雨天出海,過程既顛簸又危險。

也有人說,家裡有老人家,若行動不便坐輪椅或出海怕暈船,有時就會選擇不親自送別家人。骨灰撒在公園,全家人都能去,比較方便。
這令紅螞蟻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一名74歲老漢特地帶著鮮花到樟宜海邊,要獻花悼念10年前去世的妻子。然而在他準備把花丟入海里時,因為地上太滑不慎失足摔下海受傷,所幸被目擊公眾救起。

(聯合早報)
這麼看來,到花園悼念逝去的家人,的確比較安全和方便。 一些網民也認為,死後就應該「土歸土,塵歸塵,回歸大自然」。所以更傾向於以這樣的方式入土為安。

也有網民認為,花園裡有花花草草相伴,又陽光普照,嚮往過世後能處於這樣清幽的環境。
有網民感概地說,沒想到死後的撒骨灰服務申請,還挺像在世時的預購組屋申請,這麼搶手?

網民雖然都挺喜歡骨灰撒土這樣的安葬方式,但認為目前「清心園」的環境美化工作做得不夠。希望當局可以改進,讓更多國人更容易接受和願意使用這個服務。
「令人失望的是,這個地方辜負了它的名字。如果你去過這個地方,你會發現那裡冷冷清清,不太清心。我們鄰里附近的道路和花園的景觀美化,做得比這個好100倍。」


最新報告顯示,預計到了2040年,我國年均死亡人數將從2016年的約2萬人增加至年均4萬人,因此當局正在根據需求,逐步增設更多火葬場和設施。
基於此,萬禮也將新建骨灰撒土園,名為「萬禮靜心園」(Garden of Serenity),預計明年投入服務。
住在東部的一名網民呼籲,也應該考慮建在東部建造骨灰撒土園,讓該區居民更方便拜祭他們的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