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作為夜空中的精靈,通常在廣袤的天際自由翱翔,穿梭於城市的高樓大廈與自然植被之間,是生態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NTU的校園裡,這些平日裡靈動的蝙蝠,卻接連不斷地從天空墜落,仿佛遭遇了某種神秘的「詛咒」。
NTU蝙蝠離奇墜落,原因竟是
一、行為異常惹人驚
據《海峽時報》報道,自2023年下半年起,NTU多個區域(包括工程學院草坪、校園步道及公共學習區)頻繁出現蝙蝠墜落現象。
目擊者描述,這些蝙蝠多呈現體力不支或飛行失衡狀態,部分個體伴有輕微外傷。
經物種鑑定,涉事蝙蝠主要為犬蝠(Cynopterus brachyotis),屬新加坡常見的果蝠種類,以夜間活動與植物授粉功能著稱。

一隻被霧網纏住的果蝠。圖片來源:ACRES
目擊者描述,墜落的蝙蝠有的尚還撲騰著翅膀,似乎在試圖掙扎著重新飛起;有的則已經失去了生機,靜靜地躺在校園的角落。
面對這一罕見的現象,人們紛紛展開猜測,各種說法接踵而至。
二、探尋墜落的謎團
1. 棲息地受擾說
有專家指出,可能是校園內的建設與改造活動對蝙蝠的棲息地產生了影響。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校園的不斷擴建,新的建築、設施的修建可能會破壞蝙蝠原本的棲息環境。
由於大多數擱淺事件都發生在南洋理工大學 9 號宿舍附近,因此學生推測附近裕廊地區地鐵線的建設可能會給蝙蝠帶來困擾或影響它們的聲納能力。

新加坡裕廊區域地鐵線
來源:新加坡陸路交通局(LTA)官網
此外,樹木的砍伐可能導致蝙蝠失去了築巢和棲息的場所,一些人工光源的增強也可能干擾了蝙蝠的夜間導航系統,使它們在飛行過程中迷失方向,最終不幸墜落。
2. 食物資源匱乏說
也有觀點認為,食物資源的減少可能是導致蝙蝠墜落的原因之一。
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平衡,一些蝙蝠賴以生存的昆蟲數量可能有所減少。
蝙蝠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的匱乏可能使它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體力消耗過大,身體機能下降,從而增加了墜落的風險。

南洋理工大學 宿舍樓周圍發現的爪哇伏翼。
來源:EMMA CHAO
3. 氣候與環境變化說
氣候的異常變化同樣不容忽視。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大風、高溫等,都可能對蝙蝠的生存造成威脅。
惡劣的天氣條件可能影響蝙蝠的飛行能力,使它們更容易受到傷害。
此外,環境污染、空氣品質的下降等因素也可能對蝙蝠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三、階段性結論
1. 過度繁殖。在交配季節,蝙蝠媽媽有時會自然地將幼崽擱淺,因為資源不足,導致蝙蝠媽媽過度繁殖並拋棄幼崽。
2. 施工干擾。棲息樹木受施工干擾迫使種群遷移,幼蝠適應性較弱
3. 光污染干擾回聲定位系統,增加碰撞風險。
使蝙蝠重新高飛,NTU要
一、認識蝙蝠群體的不可替代價值
作為東南亞生態系統關鍵物種,蝙蝠具有重要生態功能:
1. 生物防治:單只蝙蝠夜間可捕食3000餘只蚊蟲,有效控制校園害蟲密度
2. 植物授粉:為超過500種熱帶植物傳播花粉,維護NTU植物多樣性
3. 環境指示:其種群健康度直接反映校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二、構建人蝠共存的可持續校園
NTU生態研究中心提出了三項保護建議:
1. 緊急救助規範:發現墜落蝙蝠時,佩戴手套將其移至陰涼處,並聯繫校方專業團隊([email protected])
2. 優化棲息地:保留校園內成熟樹木作為蝙蝠庇護所,減少夜間景觀照明強度;
3. 公眾科普教育:開展蝙蝠生態功能講座,消除公眾誤解,推動科學保護。
科學提示:
若發現異常野生動物,請勿直接接觸,立即聯繫新加坡動物救援中心(ACRES)熱線:+65 9783 7782。

ACRES網站頁面。來源ACRES官網
NTU校園內的蝙蝠墜落事件,也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
在追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