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ssbananadoodle)
作者
陳姿潓、郭躍男
初來乍到新加坡的旅客,肯定會對身邊不時聽到的這類句子感到一頭霧水。
「我先去按錢,我們七個字在這邊等。」
「你為麼這樣滾都?買水都忘了拿水草,怎么喝?」
「華哥?噢,你是說很肥很大隻的那個?」
「別浪費錢,買一碗公私就可以了。」
聽得懂中文、腦筋又轉得快的旅客很也許會猜出上面的意思。但更多人恐怕會聽到蒙查查(這也是一句新加坡式華語)。
很多人都以為新式英語(Singlish)很難懂,其實新式華語也不見得容易理解。有時候其「變異」後的意思,與字面原來的意思,差了十萬八千里,不好猜,更不好懂。
紅螞蟻沒有亂講,一起來看看就知道裡頭暗藏哪些玄機。

新加坡小販中心是學習新式華語的最佳場所。(網際網路)
吃喝篇(務必學起來)
要喝水嗎?= 要喝飲料嗎?
在其他地方,水指的是白開水或礦泉水,但在新馬一帶,所有的飲料都是「水」。所以去小販中心一坐下來,如果有安娣(auntie 大媽)或安哥(uncle 大叔)走過來問你要不要喝水,你大可放心地說:給我一杯Kopi O kosong (黑咖啡不加糖)和一罐可樂。

(郭躍男製圖)
泡泡茶 = 珍珠奶茶
泡泡茶是新加坡常用語,其實正確說法應該是珍珠奶茶。不過因為新加坡人叫慣了英語的』Bubble tea』,就乾脆直譯成泡泡茶。

泡泡茶只有珍珠沒有泡泡。(網際網路)
水草 = 吸管
用水草喝水聽上去就很詭異,新加坡沒有那麼環保啦。同樣也是受到英語的影響,新加坡直接將英語裡的吸管straw譯成水草。
豆花水=豆漿
在國外通稱為豆漿的白色飲料,在新加坡叫「豆花水」。其實中國北方也有一種稱為豆腐腦的食品,紅螞蟻初到北京時也是不敢吃的,後來才曉得原來是豆花,虛驚一場。在中國南方就沒有這層語言障礙。知道豆花是什麼之後,豆花水就很容易猜了。
來後面燒 = 讓讓借過
在小販中心最常聽見的就是這句「來後面燒」。這其實是一種警告,通知你後面的人手裡正端著熱騰騰的食物,麻煩你閃一邊讓路。這句話好用到明明安娣手上拿著冰可樂,為了一路暢通無阻,也要喊「後面燒」。
有時候也有變異版,例如直接喊「燒啊」,或者「燒水」也是常見的。
有時也會聽到新加坡人說,我去弄燒食物,其實說的就是去微波爐將飯盒加熱。「燒水」也是常聽到的,有時指煮水,有時指熱水,因此點飲料時也會聽到攤主問你:冷的還是燒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不敢拿,很燒!= 我不敢拿,很燙!

(郭躍男製圖)
煮炒店 = 大排檔
新加坡有一種熟食攤,稱為Zi Char(煮炒),其實就是受福建話影響而衍生出來的中文詞,泛指那種可以隨意點些像餐館裡(或煮或炒)的菜色的攤位。
在這種大排檔點菜當然要學一些常用新式華語,例如:
喇喇(lǎ lā)指的是新加坡人最愛吃的貝類海鮮。在海鮮餐館點菜時,蛤蜊、蜆、花甲、沙白、蚌等貝類都可以統稱為喇喇,不過不是所有帶殼的海鮮都稱為拉拉哦。
叄峇 = 蝦膏辣椒醬 。在煮炒攤,很多食材都可以用叄峇的形式來烹煮提味,有了叄峇,不夠新鮮的食材都能立刻高大上。
馬來風光就是叄峇辣椒炒空心菜。在新加坡空心菜還稱為雍菜。在菜單上看到可不要以為這是馬來西亞一日游。
蘇東 = 烏賊。蘇東是從馬來語直譯過來的,跟蘇東坡沒有半毛關係。(說一個人蘇東,也有他很迷糊的意思。紅螞蟻也不知道為什麼烏賊是迷糊的,或許是因為經常放出黑色墨汁蒙蔽視線吧。
金錢篇
按錢 = 去提款機提款/取錢
因為去提款機取錢時,必須先按密碼,所以就漸漸約定俗成為「按錢」。

(郭躍男製圖)
進錢 = 存錢
存錢時,可以直接讓提款機「吃進肚子裡」,也可以讓櫃檯小姐將錢放進戶口和存摺里,雖然說法不標準但容易懂就用開了。
散錢 = 零錢/硬幣
這似乎和英文的「break a note into smaller change」有關係,將一張紙幣打散成「小面值的錢」,顧名思義就叫「散錢」,其實就是標準說法的零錢或者硬幣。
一毛、兩毛 = 一角錢、兩角錢
一毛兩毛並不是身體上的一部分,而是:

(新加坡貨幣局)
「一毛」是一角錢。
去哪裡還錢 = 去哪裡付錢
不是還債啦,只是要付款......

(郭躍男製圖) 生活用語篇
我不懂 = 不明白、不知道、不認識
新加坡人一般會用於三種情況,一是表達自己不明白,二是不知道,三是不認識某某人。
它們之間是有差異的,神奇的是,新加坡人都能聽差異,但旅客就不一定了,可能會把「我不懂」直接理解為「不知道」,根本不會猜到是「不明白」或不認識。
「天哪,你不懂這首歌,不要告訴我你也不懂這是林俊傑唱的咩?真是山龜。」
山龜(suaku) = 見識少、少見多怪
住在城市的人經常嘲笑住在山裡或鄉下的人猶如「劉姥姥進城」井底蛙那樣,什麼都不懂,於是戲謔地稱他們為住在山裡的烏龜,簡稱山龜。無論是華族馬來族歐亞族或者印族都知道suaku的意思。
公私吃=分著吃
「公私」是來自馬來語的kongsi,分享的意思。這個也是詭異程度較高的新式華語。
幾時= 什麼時候
問:「哎喲,老闆幾時才會給我們加薪?」 答:「幾時?等久久就有。」
便宜到笑 = 便宜得不行
此處的 xx 到笑可以隨意替換,比如好吃到笑、好喝到笑、排隊排到笑等等,所有你想表達「瘋狂、誇張」的都可以!
很肥很大隻 = 很胖身材壯碩
「肥」在新加坡可不止是形容五花肉「肥瘦相間」的肥,或是形容豬「肥頭大耳」的肥。「肥」在新加坡就是胖的意思,而且指的是人,說白了就是「肥胖」的縮寫。
「很大隻」是從粵語「大隻佬」演變過來的,意思也指人胖,但又同時表達了對方挺高大,不是痴肥的那種,是肥中帶有肌肉的。
剛來新加坡的,又比較圓潤一點的朋友可能要適應一下這個說法,不然可能常常會感覺被冒犯到......

(郭躍男製圖)
等一下去找你 = 一會兒去找你
不是真讓你在那裡等,是讓你回去,等到有空了再去找你,也有可能永遠沒空,等無人。
巴仙 = 百分比
跟八仙沒有任何關係,是新馬一帶人的常用語,直接從英語 percent 音譯過來,指的就是百分比。

(郭躍男製圖)
玩臭的 =(玩遊戲時)犯規/耍賴
你不要亂亂講 = 你別胡說
假假 = 假惺惺、假裝
他假假說要帶我出國,其實是想跟我假假做男女朋友,騙我的錢。
給汽車打油、加油 = 給汽車添油
餅乾漏風了 = 餅乾受潮疲軟了
新加坡空氣潮濕,很多脆脆的餅乾薯片或炸過的食品曝露在空氣中很快就會受潮,吃起來不再爽脆。新加坡人喜歡用「漏風」來形容這些食物的狀態,因為形象上就像漏了風的輪胎或皮球那樣軟啪啪的,咬起來沒勁。
臉臭臭 = 擺臉色、臭著一張臉
西北(sibei) =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
用來強調語氣。「哇,這家面西北好吃」、「那個女孩西北漂亮」、「你西北囉嗦」、「他西北有錢」。
沒劃(boh劃)= 不划算
「這塊雞排西北boh劃,別買了」。意思就是指這塊雞排價格不划算,非常不值得買。
10千 = 1萬
這個同樣也受英語影響,一萬在英語稱為 ten thousand,直譯就是10千,念起來也比較容易數清後來帶有幾個零。將40萬說成400千,馬上就知道是400,000,算錯幾率就低了。

(郭躍男製圖)
粒 = 圓形物體專用量詞
在新加坡,「萬物皆可粒」是真的!雖然這是錯誤的用法,卻在新馬一帶很常聽到。所以就有了一粒魚丸、一粒籃球、一粒榴槤、甚至一粒星球的奇怪組合。

(郭躍男製圖)
滾都 = 你傻啊、你呆啊
這是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goondu音譯過來的。在淡米爾語,滾都指的是肥胖的人,在馬來語滾都則是硬的意思,還可以延伸為牛皮燈籠點不亮,合起來就是傻呆的意思。
腳 = 腿
腳是腳,腿還是腳。 這是紅螞蟻初到新加坡念書時覺得最詭異的說法。沒想到新加坡人的「腳」大到舉凡大腿以下的部位都可以統稱為腳。不管聽很多遍還是覺得超詭異。
在服裝店裡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你的腳很長,穿這件好看」。「哎呀,我的腳這樣肥,肯定穿不進去」。「要爬樓梯啊,我腳痛走不了」。(其實指的是膝蓋痛啦,厲害吧?)

(郭躍男製圖)
常見語篇 有些詞語在新加坡旅遊時會經常聽到,而且蟻粉們很可能自己都會不經意脫口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