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從落後的小漁村小碼頭一躍成為已開發國家,李光耀實現了他的諾言,把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帶到了第一世界。

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李光耀也招致了很多非議。
雖然新加坡也是議會制,議員也是全民選舉出來的,但有不少西方國家經常指責新加坡是假民主,新加坡是「李家坡」,李光耀長期獨裁治國等等。
但是李光耀根本不Care,他雖然是在劍橋學法律出身,但他並不認為英國的那套「民主制度」最適合新加坡。
他直截了當地說:我從不相信民主會帶來進步,我認為民主只會帶來退步。

有了錢以後,新加坡開始在全世界各地投資做生意,這就要處理好和大國之間的關係。
儘管新加坡不屬於「民主陣營」,但李光耀依然在西方陣營混得風生水起,與各國領袖談笑風生,同時在東方陣營也是遊刃有餘。
李光耀先後見過五任中國領導人,跟中國合作非常多,也收穫了很多好處。
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通;在中國人眼裡,他是西方通。
春天老人出訪新加坡的時候,對當時新加坡的城市建設很感興趣,感慨中國和新加坡差距很大,希望向新加坡學習對外開放的經驗。
李光耀說了這麼一番很討巧的話:「我認為中國真要追上來,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會有問題;
再怎麼說,我們都不過只是福建、廣東等地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裔,中國卻有的是留守中原的精英後代。」
李光耀的政治理念,就是極度功利的實用主義,一切以是否有效作為準則,他和任何國家交好,都只是因為交好有利益,一旦利益消失,李光耀會毫不猶豫地轉換政策。
起初,李光耀反對在新加坡推廣華語,官方語言只有英語。
然而,當中國1978年決定改革開放後,全世界都還在觀望時,新加坡卻成了反應最快的一個。
1979年,中國改開的第二年,李光耀就在新加坡大力推廣華語,他認為「再過20年,中國將會實現他們此前提出的4個現代化,到那個時候,它的貿易量將變得相當大,而我們將不得不和中國做生意。」
「如果現在我們學會了華語,到時候去到中國會很方便,也能讓他們對我們更有親切感。而這一些,都是福建話和廣東話等方言溝通不了的。」

李光耀是個學法律的文科生,但在產業發展問題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業黨。
1964年,他訪問了剛剛獨立不久的非洲窮國加納。

加納總統恩格魯瑪非常自豪地向李光耀先生介紹了加納人的驕傲——加納大學校長,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的一位英國文學博士。
然而李光耀坦率地告訴加納總統,我想非洲需要的是更多工程師。
在看待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局勢時,他是少有的敢直言不諱的人。
在面對富可敵國的「亞洲超人」時,那時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對其都是一片讚美之聲。
但李光耀卻直言不諱地評論到:「他投資房地產,收購港口、超級市場、電訊公司。
他的巨大財產來自於壟斷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對經濟發展沒多大作用,並沒有創造哪怕一個行銷世界的品牌。」

對於香港本土勢力存在的問題,李光耀認為,一部分香港人對自己的歷史定位有錯誤認知。
在8年前出版的《新加坡賴以向前發展的硬道理》一書中,李光耀花了三分之一頁的篇幅,專門點名講了香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
李光耀認為,陳方安生是英國殖民體系下的影子,她十分懷念當「高等華人」,拿一大堆英國勳章的「好時光」。
當香港回歸後,以陳方安生的這些前殖民地精英不願接受北京的干預,她們仍幻想著執行英國的那一套,以為落實民主和得到美國的支持,香港便能「五十年不變」。
李光耀毫不留情地批判,這種想法「簡直是垃圾」。
用我們民間的話來說,這就是個「二鬼子」。
對於印度,李光耀在6年前出版的《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中評價道:
「印度不會答應同中國簽自由貿易協定,如果印度答應,中國商品就會大量進入印度,同印度本國商品競爭,而印度害怕同中國製造業競爭。」
果然,RCEP談了7年,十幾個國家都同意了,就等印度簽字,結果印度在今年的最後關頭退群了,理由正如李光耀所說——害怕。


對於歐洲的問題,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中也有過預測。
李光耀以法國為例,指出:
湧入法國的大量外籍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群體,並沒有很好的融入法國社會,而是聚集在一起形成少數種族聚集的郊區。
某些種族的移民生育率奇高無比,卻可以不工作躺著吃高福利,因為生的多還有大量補貼,這加劇了本地居民和移民的衝突。
法國經濟本就增長乏力,蛋糕不夠了,再加上宗教衝突、移民衝突、貧富差距交織在一起,必然會引發民粹的反彈。

從年初的黃背心運動,到年底的全民大罷工,法國的遭遇是整個歐洲困局的縮影。

而對於超級大國美國的未來,2013年李光耀在書中進行了直擊靈魂的「定體問」。
儘管李光耀認為未來二三十年內,美國仍將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軍事、經濟、科技力量都非常強大,但美國體制本身就埋下了陷阱。
「如果一個候選人能夠以巧妙圓滑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計劃展現出來,再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就很容易鼓動民眾選舉其為領導人。」
「競選已經成為一場形象包裝和宣傳的競賽……新媒體顧問居然是高收入的專業人士,而且需求量很大,如果人設包裝的好,就算是毫無從政經驗的農場主形象,也能成功當選。」
2016年,李光耀去世一年後,一位毫無從政經驗,扮演過農場主的商人成功當選。

李光耀認為美國的另一個陷阱是「個人權利的過度膨脹影響公眾秩序」,槍枝、毒品、暴力、流浪者在美國日趨泛濫,這體現了公民社會的墮落。
有一個數據可以佐證這一點,由於醫療的進步,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甚至大量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壽命都在穩步增加,而美國就是那個異類,人均壽命居然在持續下降。

李光耀還預測,多元化會毀掉美國,大量墨西哥人以及其他國家的人會瘋狂地從南美洲和中美洲湧入美國,在美國的土地上傳播他們自己的文化。
美國想要保持主體文化凝聚力,必然要對移民作出限制。
特朗普先生似乎就是李光耀預言的忠實執行者,甚至做得更絕,直接修牆挑動美國人民內部矛盾,以此來維繫支持率。

在眾多國家中,李光耀最看好的還是中國,他認為中國有著足夠大的體量,強有力的政府和勤勞的人民,將建設成一個全面工業化的高科技社會。
21世紀,人們將見證亞洲恢復其歷史上應有的地位,即便50年不夠,100年足矣,而美國已經無法全面遏制中國。
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是李光耀的鐵桿粉絲:「我觀察了他十幾年,他的預言一直沒有錯。」
金燦榮跟李光耀吃過飯後,他對李光耀的評價是:
「非常睿智,才思敏捷,你的問題還沒提完他的答案已經出來了,而且那個時候李光耀已經80多歲了。」

美國戰略大師基辛格認為「李光耀對於世界格局有著深具洞察力又銳利的分析,是我們這一代人中最卓越超群的資深政治家」。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領導者》一書中稱讚李光耀是「小舞台上的大人物,由於歷史的偶然,才只擔任了小國的領導人。」
的確,新加坡地方這麼小,卻能出一個李光耀,是新加坡人的幸運。

李光耀對香港的政治,再看一次頗有意味的終極預言(見上圖)。
這個預測究竟準不準?我相信,時間很快就會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