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風險比其他冠病患者高一倍。不過,即便沒有感染冠病,這場流行病也為高血壓患者帶來其他挑戰。
陳慧卿醫生指出,冠病當前,高血壓患者可能面對的健康風險包括:居家辦公或留在家裡的時間較多,較可能長時間坐著,活動量會減少,「這對維持活躍生活來說有一定挑戰」。飲食方面,加工食品存量可能增加,這些往往是鹽分高的食品,吃多了會增加血壓飆高的風險。
抗高血壓藥物會加劇冠病感染病況?
陳慧卿醫生在新保社區醫院屬下的歐南社區醫院擔任家庭醫生。她說:「雖然居家辦公,以及多留在家都是為了減低感染冠病的風險,但每個人,特別是高血壓患者,還是必須有意識地繼續保持運動習慣,並確保飲食健康。」
她提醒,高血壓患者應繼續服藥,並遵循醫生指示。

陳慧卿醫生:高血壓患者應繼續服藥,持續運動與保持飲食健康。(新保社區醫院提供)
至於早前社媒傳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等抗高血壓藥物會加劇冠病感染者的病情,陳慧卿醫生指出,這兩種是常見的抗高血壓藥,而且臨床研究證實對於糖尿病、心臟衰竭、冠心病和慢性腎病的患者都非常有效。
「衛生部的『冠病與ACE快速評審』的結論是沒有明確證據顯示ACE-I和ARB會增加冠病的染病風險,或是導致染病者病情更為嚴重。根據世衛組織5月的審查報告,長期服用ACE和ARB藥物的患者如果感染冠病,治療成效欠佳的風險不會更高。」
ACE-I和ARB作為抗高血壓的藥物療效和風險,一直都在研究中。至今,關於兩者可能提高感染冠病風險的理論未有任何獲准刊載的臨床實驗證據;反之卻有足夠證據顯示,擅自停服這些藥物會對心血管疾病有負面影響。換言之,這些藥物不會增加患者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但對維持患者的血壓水平,以及降低心臟病、中風和心臟病惡化的風險至關重要。
高風險族群應常量血壓
高血壓患者一般都有每天測量和記錄血壓的習慣;如果未被診治患有高血壓,但屬於高風險族群,亦可培養這個習慣。

測量血壓後要記錄下來,方便查看血壓趨勢,做例行體檢時亦可讓醫生過目。(iStock圖片)
陳慧卿醫生說,可能患上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家族病史有高血壓;日常活動量少;鹽分攝取量高;體重過重;大量飲酒的人。她建議,如有上述風險因素,便應儘量減少日常飲食中的鹽分,每周應做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此外,體重過重者應嘗試減重,戒菸以及減少飲酒量亦有助降低風險。
她說:「高血壓高風險群可用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觀察自己的血壓趨勢。」
陳慧卿醫生分享自己測量血壓的重點:
· 選購電子血壓計時,應確保袖帶尺寸適用於你的手臂大小。
· 買回家後要馬上校準(calibrate),之後每年至少校準一次。
· 測量血壓前30分鐘,不宜抽菸或飲用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
· 測量血壓前,休息至少5分鐘。 ·
測量血壓時應坐著,血壓計的位置應和心臟同高(一般可擺在桌上)。
· 測量血壓後要記錄下來,方便查看血壓趨勢,做例行體檢時亦可讓醫生過目。
*根據官方保健網站healthhub.sg,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mmHg。換言之,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在120mmHg以下,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在90mmHg以下。如果高於140/90mmHg即為高血壓。
藉助科技表現關懷紓解壓力
阻斷措施雖已逐步解除,但不少人還是面對多方面的壓力。陳慧卿醫生說,現在這個時期雖有許多挑戰,但還是要好好照顧精神、情緒及生理健康;以健康的方式紓解壓力,是維持精神健康的關鍵。
「特別是高血壓患者,更要避免在這種艱難時期使用高風險的應對策略,例如因為壓力大而暴飲暴食(stress eating)、喝酒和抽菸。作為替代,我們可以藉助科技支持彼此,例如用手機或線上溝通方法鼓勵親友,分享健康食譜,並推薦運動或放鬆身心的視頻。」
制定持之以恆的例常計劃
陳慧卿醫生指出,無論是否患有高血壓,都應制定一個自己可以持之以恆的日常例行計劃。
· 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網上有許多居家運動指南,其中包括不少免費視頻。
· 購買食材時儘量選擇新鮮食材,避免買加工食品如即時食品和罐頭食品。
· 下廚時斟酌調味,儘量少下鹽。
· 高血壓患者應繼續服藥。為免忘記服藥,可用手機設置鬧鐘提示。
· 慢性疾病患者應遵循醫生指示,照常定時複診。
記者:陳映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