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康MRT-LRT站綜合運輸系統。
策略 利用城市緊湊的布局和密度,減少交通能源消耗,並通過共享基礎設施獲得規模經濟。為行業建設節能建築制定績效標準。。 行動
改善公共運輸系統的連通性,考慮通勤者和行人的需要。
制定能源績效標準和獎勵計劃,鼓勵發展綠色建築。
確定綠色發展區。
結果
公共運輸載客量增加。
減少污染、擁堵和城市熱量。
整體能耗的降低。
挑戰
安裝綠色技術的高昂前期成本阻礙了廣泛採用。
改造現有的建築庫存並不容易,而且可能非常昂貴。
7 緩解密度變化,增加綠色邊界
一個高密度的城市不需要,也不應該都是關於緊密包裝的高層建築。高層和低層建築的交叉創造了一個更有個性的天際線,並減少了在擁擠的空間中的感覺。在社區周圍設置綠色邊界不僅使居民從混凝土結構中解脫出來,而且還有助於創建獨特的區域和面積更友好的社區。在身體上,這座城市也顯得不那麼勢不可擋。
新加坡依靠「棋盤式規劃」,將高層建築與低層建築分開,以提供更寬敞的感覺。 那些人口稠密的新城鎮被大片的綠地或空地隔開。

萊佛士學院學生帶學生通過ABC水域學習小徑體驗。
策略 利用高度級配和密度差來騰出推動密度,並為物理空間創造視覺放鬆體驗。 行動
在高度密集城市的規劃中使用高度變化。
介紹使個別社區和莊園具有特定特徵和特性的特點。
在高密度建築環境中開發和定位放鬆空間,為人們創造放鬆和娛樂的場所。
結果
在有限的土地範圍內,有很好的居住中心。
建築環境和天際線的多樣性。
減少重複的城市形式和擁擠的感覺。
挑戰
對基礎設施發展的土地需求的競爭使綠色植物變得更加脆弱。
現有的土地使用分區有大片土地,因此增加步行進入的綠地的機會較少。
8 激活空間以提高安全性
有一種生活中的安全和安全感是享受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人口密集和高度建設的城市往往被描繪成不安全的地方,有時是不公平的。
新加坡一直致力於通過深思熟慮的城市設計和政府干預,讓其居民有更強的個人安全感。
設計和激活安全空間的思想來源於城市設計和空間管理的視角。隨著新加坡的新城鎮變得更加密集,進入空間的「視覺通道」被保留下來,這樣社區就可以集體成為「街道上的眼睛」,並參與到維護社區安全的工作中。

居民聚集在不同公寓區的公共區域觀看中國新年節目。
策略 通過設計增加對空間的視覺訪問,以提高社區尋找安全威脅的能力。將活動空間與其他土地用途結合起來,以鼓勵白天、晚上和周末持續的人流和活動。 行動
制定設計指南,以改善開發、莊園和小區的視覺訪問。
確定在周末或白天或晚上變成「死」的空間,並重新設計和重新開發它們,以適應多種用途。
結果
減少在公共場所和街道犯罪。
城市居民人身安全意識較強。
挑戰
門控社區排斥外人,減少與周圍街道和空間的互動,減少了與更大社區的社會聯繫的範圍,這些社區被用作對犯罪和其他反社會行為的威懾。
現有的城市設計可能沒有充分重視街道和公共空間的安全。
9 促進創新和非常規解決方案
隨著一個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口和建設,它開始面臨限制,特別是在土地和資源方面。通常,這個城市必須尋找非傳統的解決方案,並依靠創新的方法或技術來繞過這些限制。
多年來,新加坡一直依靠創新的想法來緩解其資源限制。創新的強大動力是存在的,因為更傳統的解決方案在新加坡的背景下根本行不通。在這一過程中,新加坡也成為創新城市解決方案的領導者,並在某些方面成為測試資源節約型技術的活生生的實驗室。新加坡城市解決方案行業的增長也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效益。

Biopolis是南北商業園區的研發促進機構的一部分,該園區是在「現場/工作/遊戲」環境下形成的。
策略 接受創新和非常規的解決方案,以解決土地和資源限制問題。 行動
投入時間和金錢開發或定製城市系統,以適應城市的需要和地理,並允許更大的密度。
制定政策和獎勵措施,鼓勵創新解決辦法,使更多的土地利用共存。
結果
針對城市的和定製的城市解決方案,從而有效和可持續地利用有限的土地和資源。
挑戰
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缺乏協調。
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缺乏支持性的體制框架和不充分的研究。
10 加強3P夥伴關係
管理倡導不同方式開發或不開發城市有限土地池的團體的利益是任何市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有可能的是,地塊彼此靠近,一個地區的發展影響將在鄰近地點迅速而強烈地感受到。因此,市政府和所有利益相關者需要共同努力,確保他們不會踩到對方的腳趾,並採取行動降低其他人的生活質量。在最佳情況下,對轄區或鄰里負有集體責任。

遊客和當地人沿著果園路的林蔭大道排列著樹木、街道家具和主題裝飾。
策略 將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視為夥伴而不是對手。 行動
積極尋求形成3P夥伴關係,以獲得開發或再開發項目的良好想法,管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潛在緊張關係,並建立利益相關者的支持。
結果
政府、私營部門和公眾共享任務和資源,以確保發展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挑戰
許多政府機構處於社區參與和形成3P夥伴關係的早期階段,因此缺乏經驗和專門知識。
在利益攸關方之間建立信任需要時間。
挑戰和結論
這十項原則提供了對新加坡規劃和發展綜合模式的洞察,它將城市生活的物理、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結合在一起。高密度城市生活的許多影響可以通過管理高密度城市生活的許多影響。
經常有人提出「新加坡的密度太大?」的問題,並討論了在密度較大的居民區開始出現的問題。鑒於土地面積有限,新加坡能否支持更高的人口,並且仍然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城市將如何應對各種挑戰,如人口稠密的混合用途發展造成居民、工人和遊客之間緊張關係的負面影響?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回收土地和創造可以持續更長時間的建築物?在競爭經濟中,需要採取哪些戰略來處理與更多樣化人口有關的社會緊張局勢?城市基礎設施支持系統如何在保持新加坡經濟活力、保護環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以及提供有利於建設有凝聚力社區的安全、健康和舒適的生活環境的同時,維持更多的人口?
這十項原則為新加坡如何在不犧牲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支持更大、更密集的人口提供了基礎。事實上,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新加坡。研究表明,城市人口越來越稠密和建設起來是不可避免的。對於正在形成的新城市和正在重新開發的舊城市,希望這十項原則能夠成為城市規劃者、開發商和居民的起點,從而激發他們發展和塑造城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