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早報)
作者 祥子
內政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日前在內政部的頒獎禮上說,社會上越來越多人試圖挑戰執法行動的合法性,而提出無根據指控。
所謂「試圖挑戰執法行動的合法性」,查看英文原文,部長說的是:
Attempts to de-legitimise police, enforcement agencies
關鍵字是 de-legitimise,從字面直譯就是「除合法化」,可引申為把執法機構的合法行動描黑醜化。
部長以網上兩則指責警員的貼文為例,加以說明。
例子之一是,去年7月,網上廣泛流傳的一張照片,指警員臨檢兩名回教學校學生。事實是,警員在向學生介紹通勤者守望計劃。

(Make Them Famous 面簿群)
例子之二是,警方在諾維娜廣場逮捕一名女子的照片引發爭議。事實是,這名女子之前曾咬傷他人,並在過程中辱罵警員,向警員吐口水。

警方在諾維娜廣場逮捕一名女子的照片引發爭議。(網際網路)
根據部長的簡單描述,這兩個例子更多的是反映網絡上一個普遍現象:
網民常根據表面上所看到的情況,在不作出進一步了解之前,便發表個人結論。
如在2018年4月,本地某加油站,一名老員工錯誤地為顧客的車子多添了幾十元的汽油,車主被氣壞,而在櫃檯發飆,要工人賠償。
一旁觀者把事件發生過程的手機視頻放上網,並發表了一番路見不平的正義之言,指責豪華車車主仗勢欺人,連一個工人的無心過失也不放過。
這段視頻後果然引來網民一片譴責聲音,矛頭都指向車主。
真相是,車主當時已經把車賣了,在交付車子之前,只是想為車子添點油而已,他的憤怒是可以理解。

被指給自家寶馬車(右)添油135元,卻只肯支付其中10元,寶馬司機(左)表示自己被冤枉了。(面簿)
網上這類不明就裡的「正義之士」和「半路殺出的英雄」多得是,很多視頻無法告訴人們事件的前因後果,網民跟著起鬨,這已是一種網絡生態。
但是,當矛頭指向執法當局,而妄下定論時,「好心」可能變成「惡意」。
網上動不動就指控警方的言論,已經形成一種風氣或是趨勢嗎?只有執法當局才能深切體會。
這種風氣與趨勢背後是否隱含任何動機,也許更值得警方關注。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美國諮詢公司蓋洛普10月27日發布了2020年《全球法治》(Global Law and Order)報告,新加坡與中亞國家土庫曼以97分分享榜首的榮譽。

(蓋洛普)
蓋洛普去年透過家訪、電訪等方式,對全球17萬5000人進行問卷調查,涵蓋144個國家與地區。
問卷提出的問題包括:對警方是否有信心、獨自夜行是否有安全感、過去一年自己或家人曾否遭竊或被襲擊打槍等等。問題直接了當,沒有摸稜兩可。
這個諮詢公司自2015年以來,每年都發布這項報告,新加坡每年都考第一名。這個調查印證了新加坡人對執法機構具有高度信任,警方的公眾形象良好。
新加坡的治安,在國際上早已建立口碑,law and order(法律與秩序)就是新加坡的招牌,難怪尚穆根對網上抹黑警方的現象有點感冒。

尚穆根。(海峽時報)
他說,「警方不會接受恐嚇,或允許任何人企圖讓警方的行動失去合法性」,含有強烈的警告意味。
網絡無國界,各類視頻無所不有,視頻所「記錄」的事件往往看不出時間地點和前因後果。因此,視頻很容易混淆耳目,誤導網民。
但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網絡上的消息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執法當局的調查提供有用線索。尤其是車禍的發生經過,視頻成了重要證據。
在數碼化時代,所謂的「警民合作」的「民」也應該包括「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