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國大(NUS)是新加坡最高學府,在教學、研究以及創業方面於世界上都具有卓越的領先優勢。在2019年最新的QS全球大學排名中,位居世界第11名。

國大擁有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00名學生,學生的多元化背景和都市化的環境造就了國大三個校園豐富的學習與生活氛圍。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科門類齊全,開辦了60個本科專業,設有人文和社會科學、理學、工學、商學、法學、建築學、電腦學、楊潞齡醫學院和楊秀桃音樂學院。
另有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東亞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校園內還分布著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所(TLL)和屬於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數據存儲研究所(DSI),信息研究所(I2R),材料研究和工程研究所(IMRE),分子細胞生物研究所(IMCB),量子科技中心(CQT)等高級研究機構。
新加坡國立大學憑藉雄厚的教學資源在新加坡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其科學研發手段更是在不斷進步,近日更是頻頻發出研發成果,今天就來盤點一下新加坡國立大學究竟研發出了哪些好成果。
研發胃癌血液檢測法
胃癌分別是新加坡男性和女性第五和第六大癌症殺手,每年造成約300人死亡,但早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5%。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上腸胃外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蘇博欣教授說:
「 多數胃癌病患確診時已處晚期,五年存活率甚至低於5%。因此若想減少胃癌死亡率,一個有效的方案便是儘早確診,以便及時治療。
研究團隊從2012年起分析682名病患血液中的578份微核糖核酸(microRNA),發現12個microRNA組成的生物標記能診斷病人是否患胃癌,準確性超過92%。研究團隊也以此研發出符合臨床標準的胃癌血液檢測試劑盒,於2013年至2018年之間對國大醫院和陳篤生醫院超過5000名病患進行驗證。

他們發現,把血液檢測與內窺鏡檢查和活體組織檢查進行對照後,無論病患年齡、性別和腫瘤階段,血液檢測都能成功測出87%的胃癌,其中包括87.5%的第一期胃癌,準確性高於其他血液檢測方式。
懷疑患上胃癌的人,現在只需化驗幾滴血,就能初步測斷自己是否有患癌,再決定要不要通過內窺鏡做進一步確診,並儘早接受治療。
新加坡生物科技公司MiRXES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醫療診斷髮展中心也根據這項檢測方案,研發名為GASTROClear的試劑盒。試劑盒已獲得歐盟的CE標誌認證和新加坡衛生科學局批准,目前已在新加坡公共和私人醫院使用,並在全球胃癌發病率最高的中國和日本進行臨床研究。
研究團隊目前打算在基層醫療通過檢測方案評估群體胃癌風險,並提升試劑盒的實用性。蘇博欣教授也透露,其他研究團隊也正在分析別的癌症生物標記,以後或能結合成一套檢測不同種類癌症的試劑盒。
新胃酸倒流治療法
面對胃酸倒流,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也推出新的治療方法,病患可選擇在食道下端套上一種用鐵珠子連起的環形儀器,幫助正常縮放食道,控制胃酸往反方向推回食道、胸口或喉嚨。

根據患者的食道大小,通常一個環形儀器有約12到17顆胡椒粒般大小的鐵珠子。鐵珠子附有磁鐵,通常是縮著,避免胃酸返反方向流上食道,一旦食物滑下就會開啟。
比起得採用縫合技術縮小食管道下部以阻止胃酸逆流的傳統手術,病患須約六周才能進食固體食物,新方式可讓患者在植入儀器當天就照常用餐。
國大的研究不僅在於治療胃病上,面對甚為嚴重的冠狀病毒,新加坡國立大學也作出巨大的努力研發出了亞洲首創新科技。
60秒驗出冠狀病毒
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生賈祝楠博士和杜放,經國大研究創新計劃(簡稱GRIP)支持成立的起步公司Breathonix,成功研發了一種易於使用的呼吸測試,可在60秒檢測出冠狀病毒。
測試者只需對著與高精度呼吸採樣器相連的一次性吹口(Mouthpiece)吹氣。之後,收集的氣體被送入一台先進的質譜分析器(Mass Spectrometer)進行測量。
機器學習軟體會對口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進行分析,不到一分鐘就能得出結果。
賈祝楠博士說,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由人體細胞的各種生化反應產生,不同疾病會導致化合物的特定變化,並從呼出的空氣探測到。因此,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可作為測量冠狀病毒的指標。
Breathonix團隊與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合作,針對180名患者的臨床試驗中,檢測冠狀病毒準確度達到90%以上。臨床試驗還在進行中,須要進行更多的測試以提高準確度。
如果這項呼吸檢測系統獲批,能運用於機場和宿舍等人流量高的地方,快速進行大規模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