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1976年的珍珠苑位於新加坡牛車水一帶的珍珠山半山腰上,至今已有43年,完全稱得上是一棟富有情懷的地標式建築。

就在今年4月30號,珍珠苑的所有居民都搬離了這個造型前衛、承載著本地文化歷史的38層建築。因為在2017年,珍珠苑以7億2800萬元通過私下協議出售給了凱德集團(CapitaLand),凱德集團計劃把珍珠苑重新發展為有約800個單位的高樓項目。

珍珠苑38層高(113米),1976年竣工,是當時新加坡最高的住宅大樓。整個大樓一共有280個住宅單位和8個商用單位。根據《聯合早報》報道,這棟大樓是曾經新加坡最高、人口最密集的私人住宅項目。
這棟大樓是有名建築師陳青松設計,外觀猶如一個馬蹄鐵,光是外觀來看可以說非常超前。珍珠苑是新加坡最後一個採用「粗野派」(Brutalist architecture)風格的建築。

珍珠苑形似馬蹄鐵的外觀其實是有著建築學的奧秘的,漏斗式的空間設計是為了讓272戶單位前後都能通風,非常適合新加坡炎熱的天氣。這也是不少居民對於珍珠苑戀戀不捨的原因之一。

但是不少居民坦言珍珠苑的確可能不再那麼宜居了,不可否認的是設施老化大量金錢維修讓人承受不來。自5歲開始便居住在公寓裡頭的林廷(38歲)說,公寓設施相當老舊,他們這些年的維修費和裝修費花了至少五位數以上。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都面臨著被刷新替代的命運。跟著好幾代人新加坡人一起長大的這棟建築終究敵不過時代發展的腳步,我們懷舊的速度也趕不上時代更新的速度。
值得慶幸的是,凱德集團打算把珍珠苑重建為一個800多住戶的住宅區,「設社區和共用設施來促進社區精神,宣揚這一代獨特的歷史」。凱德集團也出動了無人機和3D鐳射掃描器,花了三個月時間捕捉建築的外部和內部結構。收集的數據會被製成3D模型,並向市區重建局提交建築平面設計圖,作為公共存檔用途。
在徹底和這棟建築說再見之前,我們再來看看它吧:





珍珠苑,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