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教師認為家長在確保孩子安全上網方面不足!
根據谷歌新加坡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培養孩童的網際網路安全意識方面,本地教師比家長更關注網絡霸凌的問題,相比之下,家長更關注的是個人隱私和安全問題。
調查也顯示,只有半數的本地家長對於學校提供的網際網路安全課程感到滿意。與此同時,大約76%的教師認為,家長在確保孩子能安全上網方面做得不夠。

谷歌是在2018年12月進行這項調查,對象包括400名家中有未成年孩子的家長,以及200名教師。
谷歌表示,新加坡本地孩童平均在8歲的時候就會獲得第一台銜接網際網路的電子器材,這比全球平均年齡早兩年。
——是什麼造成現在孩子的上網如此不可控制?
首先,少年進入青春期之後,成人意識強烈,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什麼事都可以自己處理,不需要別人幫助。但事實往往相反,他們經常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具體表現為情緒波動比較大,控制情緒能力不強。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受挫後情緒不穩定,使得這些孩子不自覺地去尋找一個能充分滿足自己的世界。
+網絡恰好為他們提供了這一條件。在網絡世界裡,他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他可以完全逃避現實,他的情緒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洩。
其次,家庭關係緊張,無法與父母進行很好的溝通是青少年選擇網絡的又一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確立人生觀、世界觀最關鍵的時期尤其需要來自父母的正確指導。
很多父母更習慣於「家長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視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第三,學習成績差,自暴自棄。大多數沉溺於網絡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學習成績都比較差,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往往會選擇網絡來滿足自己。
第四,青少年自控能力差,衝動性強,一旦陷入網絡遊戲,明知會影響學業,但是卻不能自拔。
——從小抓起,將網絡欺凌扼殺在搖籃里!
在科技時代成長的孩童較早接觸網絡科技設備,父母更應重視網絡安全教育。
1
瀏覽健康網頁
凡是發布不良消息的網站,青少年都不應該瀏覽;若進入不健康的聊天室,應馬上離開,如不小心點擊出了不健康的頁面,應馬上關掉。
2
保護好密碼,不要告訴他人
不要把自己的地址、姓名、學校名稱或電話號碼等和自己身份有關的信息提供給聊天室或公共討論區等;沒有父母或監護人的同意,不要向別人提供自己的照片;不要理睬暗示、挑釁、威脅信息等一切令你感到不安的信息,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告訴自己的父母或監護人。

3
不輕信網友
儘量不要與素未謀面的網友見面,不隨意網上購物。他們在網上,有可能用的是假名、假性別,要保持謹慎,以免上當。
4
拒絕網友贈物
有人以贈送錢物等為理由要求你前去赴約或提出登門拜訪時,應高度警惕;如與人當面約會,須徵得家人或監護人的同意,並由他們陪同,地點要選在公共場所。
5
良好的上網習慣,保護眼睛健康
每天上網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每隔半小時要休息一次,且坐姿要正確,螢幕亮度設置正常。

去年7月,國際上流傳的自殺式遊戲「藍鯨挑戰」疑似流入新加坡,對此新加坡教育部回應表示,將時刻緊密關注本地學生中或來自國外的青年負面趨勢,並強調家長也需扮演重要角色。
新加坡教育部為家長提出五項教育並保護孩子的方法:
教導孩子如何辨別真假事件,不要隨波逐流、不經思考一律接收媒體內容;
幫助孩子辨別及避免加入可能引發歪風的線上遊戲和網絡社群;
在意孩子所接觸的媒體內容;
與孩子溝通,主動了解他們最近接觸的網絡遊戲和視頻;
教育及鼓勵孩子在社交媒體上謹慎發言,以確保他們不涉及任何誇大自殺行為的流言和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