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教师认为家长在确保孩子安全上网方面不足!
根据谷歌新加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培养孩童的互联网安全意识方面,本地教师比家长更关注网络霸凌的问题,相比之下,家长更关注的是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
调查也显示,只有半数的本地家长对于学校提供的互联网安全课程感到满意。与此同时,大约76%的教师认为,家长在确保孩子能安全上网方面做得不够。

谷歌是在2018年12月进行这项调查,对象包括400名家中有未成年孩子的家长,以及200名教师。
谷歌表示,新加坡本地孩童平均在8岁的时候就会获得第一台衔接互联网的电子器材,这比全球平均年龄早两年。
——是什么造成现在孩子的上网如此不可控制?
首先,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成人意识强烈,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处理,不需要别人帮助。但事实往往相反,他们经常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控制情绪能力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受挫后情绪不稳定,使得这些孩子不自觉地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世界。
+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他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可以完全逃避现实,他的情绪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
其次,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是青少年选择网络的又一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
很多父母更习惯于“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第三,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第四,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冲动性强,一旦陷入网络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但是却不能自拔。
——从小抓起,将网络欺凌扼杀在摇篮里!
在科技时代成长的孩童较早接触网络科技设备,父母更应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1
浏览健康网页
凡是发布不良消息的网站,青少年都不应该浏览;若进入不健康的聊天室,应马上离开,如不小心点击出了不健康的页面,应马上关掉。
2
保护好密码,不要告诉他人
不要把自己的地址、姓名、学校名称或电话号码等和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提供给聊天室或公共讨论区等;没有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不要向别人提供自己的照片;不要理睬暗示、挑衅、威胁信息等一切令你感到不安的信息,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告诉自己的父母或监护人。

3
不轻信网友
尽量不要与素未谋面的网友见面,不随意网上购物。他们在网上,有可能用的是假名、假性别,要保持谨慎,以免上当。
4
拒绝网友赠物
有人以赠送钱物等为理由要求你前去赴约或提出登门拜访时,应高度警惕;如与人当面约会,须征得家人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他们陪同,地点要选在公共场所。
5
良好的上网习惯,保护眼睛健康
每天上网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每隔半小时要休息一次,且坐姿要正确,屏幕亮度设置正常。

去年7月,国际上流传的自杀式游戏“蓝鲸挑战”疑似流入新加坡,对此新加坡教育部回应表示,将时刻紧密关注本地学生中或来自国外的青年负面趋势,并强调家长也需扮演重要角色。
新加坡教育部为家长提出五项教育并保护孩子的方法:
教导孩子如何辨别真假事件,不要随波逐流、不经思考一律接收媒体内容;
帮助孩子辨别及避免加入可能引发歪风的线上游戏和网络社群;
在意孩子所接触的媒体内容;
与孩子沟通,主动了解他们最近接触的网络游戏和视频;
教育及鼓励孩子在社交媒体上谨慎发言,以确保他们不涉及任何夸大自杀行为的流言和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