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國內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經銷商,中國石化在新加坡的義順一道站建設的獨資品牌加油站正式營運。
該加油站是中國石化進軍海外的第一座加油站,也是中國的企業自營品牌首次進入新加坡汽油零售市場。

2017年,在新加坡政府和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的支持下,中國石化香港公司經過努力,在義順一道競標拿下這塊地,開始修建加油站,並於去年年底正式投運。該加油站被稱為中國石化進軍新加坡的落子點。
據悉,中國石化在新加坡的第二座加油站位於武吉知馬區,這裡靠近新加坡植物園和使館區,也是傳統的「高尚社區」。
國內成品油市場「暗戰明斗」正酣
作為中國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經銷商,第二大油氣生產商,中國石化目前在國內擁有品牌加油站30633座,每年油氣經營總量超過2.2億噸。其加油站總量在國內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長期以來,在國內油品銷售行業,中國石化一直以行業老大自居。
但是,近年來國內成品油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去年國家放開外資加油站數量限制後,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程度。以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為代表的國資加油站和殼牌、BP、道達爾為代表的外資加油站,以及眾多主體的民營企業加油站等多方多頭國內市場逐鹿。
原本發起於東南沿海的成品油市場競爭逐步向全國蔓延,尤其是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區的油品「中原大戰」更是硝煙瀰漫、沒完沒了。
外資巨頭紛紛在近期放話,表示要不斷增加在中國市場的加油站數量,同時在獨資或者合資的模式中尋求市場突圍。
去年9月8日,美國海灣石油在中國廣州越秀區開出中國區的第一座加油站,在行業又引起一片騷動和不安。在降價炒作之下,網友一度喊話:何時才能將加油站開遍全國?
社會公眾對油品銷售行業的價格更加敏感,多方多頭參加的油品價格戰令人唏噓。行業內企業利潤下滑,部分國企區域公司油品銷售虧損嚴重,只能在非油業務上下力氣來減虧止跌。
可以說,去年國內油品零售行業哀鳴不斷,哭的比笑的人多,即便是笑,也是苦笑而已。

國企巨頭試水海外市場尋求突破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同時,另一個重大現象是國內煉油能力日趨過剩,不能不引起行業擔憂。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煉油能力將再增加3200萬噸/年,達到史無前例的8.63億噸/年,總體過剩約1.2億噸/年。這意味著在國內需求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國內的成品油銷售有可能出現批發低價傾銷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成品油出口無疑會成為行業優先選擇。
今年一月,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我國出口成品油542萬噸,同比增長31.4%,進一步傳遞了國內成品油過剩的壓力。繼2016年我國成品油出口突破3000萬噸後,2018年凈出口首破4000萬噸大關,成品油出口增長趨勢明顯。
成品油出口,對於煉化行業來說,自然能保證後路暢通,同時又能避免在批發市場低價傾銷後拖累零售市場價格的風險。
但是,亞太地區成品油過剩將持續。目前,韓國成為亞太地區最大成品油凈出口國,印度緊隨其後,中國位列第三。隨著部分國家煉油能力的增長,區內成品油出口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隨著國內民營煉廠的崛起,國家不排除未來對民營企業再次放開成品油出口配額的可能性。屆時,國內成品油出口壓力將更大。
專家指出,面對著國內煉油能力過剩、市場需求不旺、競爭日趨激烈的壓力,成品油生產和銷售企業要利用國內成品油質量優勢,加快打造成品油出口的比較優勢(中國目前所生產的所有汽柴油均已是國六標準,該標準全面達到歐盟現階段車用油品標準水平,個別指標超過歐盟標準),同時要加快海外成品油銷售網絡建設,提高海外銷售網絡的成熟度,來確保成品油銷售渠道暢通。
就中國石化在新加坡建設加油站來說,無疑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證明和背書。
中國石化率先在新加坡試水,從長遠看,這是為國企在成品油出口和提高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同時,又在加快成品油海外銷售網絡建設,完善終端布局上積累經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