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將加速全球供應鏈轉移,個人、企業和國家都要準備好迎接這個不可逆轉的新趨勢,從中探尋新機遇。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於5月13日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強調,供應鏈布局轉變並不是「零和遊戲」。新趨勢可能為東南亞經濟體帶來更多機遇,也促使中國這個傳統供應鏈樞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本區域和中國經濟也將藉此契機進一步整合,共同構建更強韌的新供應鏈網絡。
陳振聲指出,冠病疫情暴發前,一些跨國企業就開始部署更多元化的生產基地,這主要是受科技發展、地緣政治局勢和稅收這三大要素驅使。數碼科技的普及幫助企業將效率最優化,不必再把資源集中在一個地區;近年來中美兩國摩擦增加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促使企業通過遷移生產線減少政治壓力;還有一些公司將業務從高稅率國家轉移到低稅率國家,以賺取更高利潤。
「在此基礎上,冠病疫情讓更多企業和國家意識到平衡供應鏈效率和韌性的重要。以前大家更重視生產力和價格,哪裡最便宜、生產力最高,就把全部資源都投在哪裡。經過這場疫情,各國都會尋求更多元化的供應鏈網絡,儘量分散風險。」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全球貿易和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如今在電信設備等行業中已占據全球貿易額半壁江山。疫情暴發後,美國和日本政府都呼籲企業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有分析認為,這將促成新供應鏈中心崛起,同時削弱中國的競爭力。
陳振聲說,不光是外國企業,就連中國公司也會把生產線分散到更多地區,降低集中風險。但這不代表各國就會徹底和中國脫鉤。「這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中國內外的兩條供應鏈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互補關係,共同構建一個更強韌的國際供應鏈網絡,把蛋糕做得更大。」
他進一步闡述,一些大公司可能把業務遷移到東南亞,為區域經濟體帶來更多機遇。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法律中心和物流樞紐,也會從中獲益,成為各國企業進軍東南亞的可靠合作夥伴。
在寮國,中老鐵路項目在疫情期間進展順利。3月18日,供電項目施工全線展開;3月27日,開始鋪軌;3月31日,通信信號工程開工;4月1日,班納漢湄公河特大橋全部合龍;4月10日,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橋開始架梁……中國鐵建、中國中鐵、南方電網等參與建設的中資企業穩步推進工程進度,助寮國向「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印尼雅萬高鐵、中緬油氣管道、柬埔寨金邊-西港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在疫情期間穩步推進,為地區經濟發展夯基壘台。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表示,中國和東協產業鏈、價值鏈相互融合的過程,實際上是取長補短、互利共贏的過程。中國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對維護亞太地區的供應鏈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柬埔寨自貿協定第二輪談判近日以視頻方式舉行,雙方就協定內容達成廣泛共識,並約定將繼續採用包括視頻會議在內的各種方式加快談判進度,為共同推動自由貿易、穩定區域經濟、維護全球產業鏈、攜手抗擊新冠疫情採取實際行動。

不過,目前並不是每個東南亞國家都有能力滿足跨國公司的需求。區域經濟體要加快一體化步伐,推進互聯互通,以便更好地發揮各國優勢,提升東協作為一個整體對外資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身為傳統供應鏈樞紐的中國也能藉機專注發展高端產業,實現產業提升。陳振聲指出,中國近年來已開始向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轉型,它可以借供應鏈轉移之勢,將低增值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把人力和物力集中在增值較高的行業,從而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就算有一些生產線從中國移到東南亞,所需的原料等產品還是會來自中國。從短期來看,各國都要做出相應調整,但只要我們保持國際貿易和聯通順暢,就能提升供應鏈網絡的韌性,讓各國在採購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時有更多選擇。」
全球供應鏈新布局將為新加坡和中國攜手開拓第三國商機創造更好的環境,有望促成兩國在其他國家設立工業園,並帶來更多合作機遇。
陳振聲說,中國近年來對外投資額已經超過對內投資額。在新中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的基礎上,新中兩國幾年前就開始探討在第三國設立工業園。供應鏈向東南亞遷移後,兩國在這方面的合作潛能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旗下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也有機會成為深化中亞、中國西部和東南亞經貿聯繫的管道。陳振聲指出,疫情暴發以來國際航班大幅減少,陸海貿易新通道通過海路和陸路運輸,彌補了空運物流的不足。「國際供應鏈分散之後,這個從中亞延伸到中國西南部,再到東南亞的貿易通道,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它將與航空通道互補,從海陸空三個渠道銜接亞洲各經濟體。」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認為,中國不會因為供應鏈轉移而和世界脫鉤,反而會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他以中國過往朝代興衰為例指出,最繁榮的時代,往往是最為開放、對外交流最多的時期。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崛起也離不開對外開放和與國際貿易體制接軌,和這個體制脫鉤,對中國和國際社會都沒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