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是廣東,「海清」是海路青平之意,「粵海清廟」這個名字,保佑著廣東籍人士漂洋過海平安抵達南洋的美好祝願。 今天來談談潮州社群的粵海清廟。
1
潮州與義安
去新加坡旅遊過的人一定都到過最著名的購物街烏節路,而烏節路上最顯眼的購物商場之一就是義安城,紅棕色的瓷磚大樓外牆在這條街上格外顯眼,毫無保留地展示著義安公司的雄厚實力。

烏節路義安城商場
現在提到義安,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安徽銅陵的義安區和山西介休的義安鎮,至於潮州和義安的關係,似乎只有一條名為「義安」的路了。其實,潮州在歷史上曾經被稱為義安。義安公司的名字就源於此。
晉成帝所置東官郡,其地兼有惠、潮兩府,控制太遠,故安帝時分東官立義安郡。其所領縣,則今日潮州全境地。
《潮州志•沿革志》引陳伯陶《東莞志•沿革》 1845年,著名潮僑佘有進及其他原潮州府、揭陽等縣鄉的12姓氏成立了義安公司。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義安公司及潮人社群竟是在那小小的粵海清廟發跡的。
2
神與建築
出身潮州的移民來到新加坡,逐漸形成一個緊密的潮人社群。 在上周一的文章中也提到過,移民們漂洋過海冒著生命危險來到異國他鄉,上岸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感謝神明的保佑。 因此,在海岸邊的粵海清廟中供奉著的,便是潮州人信仰的天后媽祖以及玄天上帝。


媽祖與玄天上帝(網圖,出於尊敬一般不拍攝神像)
媽祖屬於海神信仰,凡是出海之人大多都要拜媽祖,祈求風調雨順及出海平安; 玄天上帝這一信仰在明代極為興盛(清代因諱「玄燁」,改稱元天上帝),其不僅為北方之神(五行五方對應為水),也是斬妖除魔的武神、守護神,拜玄天上帝的人,是祈求在他鄉能夠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據粵海清廟中的碑文,粵海清廟最早是一個供奉媽祖的亞答屋,據說是乾隆初年(1738)澄海樟林人林泮所建。19世紀20年代由創辦萬世順公司的庵埠東溪人王豐順重建為廟。而它增建上帝宮成為一間雙殿廟宇,則是始於1826年。

粵海清廟正面圖。圖左為天后宮,圖右為上帝宮。
雙殿廟宇並不多見(或許僅粵海清廟一間)。中國的廟宇建築規制是依據神祇的神格而定,「進」數的多少展現了神格的高低。若一間廟中同時供奉有多位神祇,則建築規制以其中神格最大的神為準,其他的神祇只能居於次位。

粵海清廟側視圖
粵海清廟是一座三進的建築,但最特別的是它雙殿並列三進。有人認為天后宮代表天,上帝宮代表地,這樣的雙殿建築暗指天地會(洪門),或與洪門組織有關。 記得當時我帶台灣好友來這裡參觀時,見過許多廟宇且向來敬重神祇、絕不拍攝廟中拍照的她,被這並列雙殿的廟宇震驚得差點沒喊出聲,忍不住拿出手機破了禁。
除了建築規制,另一個不容錯過的細節就是屋頂的剪黏工藝及金漆木雕。這些裝飾都是特地請來自潮州的工匠製作的。 剪黏,即敲破瓷質碗碟,燒軟後經過修剪,再黏貼成亭台樓閣與栩栩如生的人物,充分展現了潮州傳統手工藝的精湛與技巧的高超。來到粵海清廟,不妨看看這些剪黏作品都講述了什麼歷史神話故事。

殿外可見華麗的屋頂
左滑看圖

山門上方的剪黏作品
左滑看圖

正殿上方的剪黏作品
左滑看圖

天井一側靈龜池上方的牆和泥塑戲台
3
廟裡有什麼
上帝宮 玄天上帝在道教經書中記載,是一個「披髮黑衣,金甲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圓光」的形象。現在上帝宮中的主神位的神像是黑色的,在很多道教信仰的神廟中大多能見到這樣「烏漆抹黑「的神像。

網圖,黑色的神像
在早期百姓沒錢塑神請神時,燒香產生的煙象徵上通天神與神的降臨;之後,人們漸漸有錢請神袍,錢多一點時就塑神像,經濟條件更好了就造更大的神像。 因此,在廟中能看到的神像越小則越古老,而神像越黑則象徵香火越旺盛,可能是說這神像是被香火燻黑了。
而在上帝宮中,除了神像,邊上還擺放了光明燈、香爐、旗。通常在廟中如果看到旗,則主神一般為武神,象徵軍隊。而更有意思的是,在天井的兩邊各有一個水池用以飼養龜蛇。不過可能蛇較難飼養,目前只有一隻靈龜在廟中。

本以為是象徵性做了個水池,不料裡面養了只真龜
上帝宮中還有一個月老,據說是新加坡最靈驗的月老。2016年曾有一則新聞,一對男女拜完粵海清廟的月老之後結成良緣,於是在廟中舉辦婚禮。

2016年的新聞報道
天后宮
媽祖信仰比較廣泛,可能大家也比較熟悉一些,在此就不贅述了。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媽祖宮中還有許多其他神明,例如: 三爺伯(又稱孝子爺,是陰神,因其父母亡後悲痛過度,孝感動天被封為神,故作披麻戴孝的裝束)、虎爺(在新馬地區一般擺在神龕下面,拜虎爺是為驅逐身邊小人,保佑事業平順)、土地神(有稱福德正神、大伯公),甚至還有拜齊天大聖。

三爺伯

虎爺
其中有一些信仰在中國是少見的,初見時亦感到非常新奇。為此我還特地做了一個關於三爺伯的課題。日後有空會整理出來發布在這裡。
4
信仰長成的根系
一間廟存在的意義,遠比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要更大。它不僅僅是供人們求神拜佛,更重要的內涵在於凝聚社會團體,形成一個涉及社會生活各方各面的根系。 要了解一間廟的來歷,先看碑文再看牌匾。文字是最直觀反映其歷史的材料。 粵海清廟在重修後,有一塊嵌在圍牆內的新碑,記載了義安公司和這間小廟的淵源。 義安公司是新加坡著名「甘密王」佘有進召集12姓氏建立。在潮州八邑會館建立前,義安公司就等同於潮州社群的宗鄉會館。公司不僅要做生意,同時具有社會黨派的性質,粵海清廟就是他們的基地。

佘有進
來到新加坡的潮州人,生前身後事幾乎都圍繞著這樣的宗鄉會館組織。 會館可以是「人才市場」,剛來到新加坡的潮州人可以去粵海清廟報到,公司會為其介紹工作; 會館同時也是仲裁機構,發生一些民事糾紛事件時,廟也就成了衙門,由公司里的大佬們來進行決斷; 會館還包辦非常重要的身後事,他們在新加坡市中心買地建立「泰山亭」公墓,安葬逝去的同鄉 ……
說到市中心的公墓,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在現代化進程中市中心自然首當其衝。於是,曾經的「泰山亭」也就成了現在烏節路上閃耀的義安城。

在校期間參與了武吉布朗華人墓葬記錄的數字化工作,接觸到類似這樣的材料
再看廟裡的匾。 粵海清廟裡有一塊清朝光緒帝御書的金漆匾額——「曙海祥雲」,今天仍掛在天后宮正殿。它是新加坡第一個被滿清政府承認並賜匾的廟,也是新加坡除了閩幫天福宮之外唯一一個受到滿清政府重視的華人廟宇。

《德宗實錄》中有記載
除此之外,廟中還掛有客家、廣東及瓊州會館所贈的匾額。有趣的是,這裡唯獨沒有閩幫的匾額。可見當時廣、客、潮、瓊四個群體是集體對抗閩幫,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閩幫勢力的強大。

課上老師帶大家看匾。「曙海祥雲」掛在正中。
今天的粵海清廟依舊是諸多信眾的精神地標。幾次去廟裡參觀,都能見到不少來拜神的信眾。 而在神誕日和一些重要節日,諸如上元節、玄天上帝聖誕、媽祖聖誕、中元節、重陽節及酬謝神恩日,廟裡都會舉行各式各樣不同的活動,邀請廣大信眾和社會人士前來參加。 我想,圍繞著心中的信仰與鄉情舉行的節慶儀式,或許才是在意義上遠超商業化節慶活動的真正的儀式吧。
在此推薦幾個與新加坡華人廟宇和宗鄉會館相關的網站,有興趣的不妨參考看看。或許在前往新加坡旅行前,也可以通過這些網站找到與眾不同的路線。
Beokeng「廟宮」——新加坡華人廟宇:http://beokeng.com/start.php
Singapore Historical GIS 新加坡歷史地理信息系統:http://shgis.nus.edu.sg/
好了,由於篇幅問題,今天的文章只講了潮州人與粵海清廟,廣客幫的海唇福德祠與應和會館只能放到下一篇了。
不出意外的話,還是下周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