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的國家天生就是地理位置好,靠著地理優勢賺了不少錢,比如埃及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有巴拿馬運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則共有馬六甲海峽。

(蘇伊士運河在海洋運輸中的重要地位)
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和馬六甲海峽都是國際海洋運輸的重要通道,二戰結束以來,海洋運輸越來越繁忙,埃及經常對蘇伊士運河進行疏浚工作,巴拿馬也對巴拿馬運河進行了擴建。馬六甲海峽也越來越擁擠,而且馬六甲海峽海底淤積比較嚴重,很多地方的水下有沙洲和淺灘,然而,與其擴建馬六甲海峽,不如在泰國挖一條運河,直接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這樣還能減少路程,不必繞道馬六甲海峽。

(擬建中的克拉運河的位置)
馬來半島最窄處位於泰國南部春蓬府和拉廊府所在的克拉地峽,東面是泰國灣附近海域,西面安達曼海。如果在這裡挖一條運河,那麼往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船隻就不必繞道馬六甲海峽,從而大大縮短了航程,縮短了多少航程呢?1000多公里。
泰國早在19世紀就開始計劃在克拉地峽附近開挖一條運河,由當時的泰王拉瑪五世正式提出,但是因為經費和技術問題,該計劃沒有實施。
第二次世界戰爭期間,日本占領了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日本開始計劃在泰國的克拉地峽附近開挖一條運河,這樣,日本的軍艦就可以直接到達印度洋,同時也能討好泰國人,鞏固自己在東南亞的地位。但日本很快就戰敗了,這一次開挖運河的計劃也沒有來得及實施。

(日本當時占領的地方)
20世紀70年代以來,泰國一直想在克拉地峽附近挖運河,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動工。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克拉地峽附近的地形比較複雜,在這裡修運河,工程量比較大,工程量一大,建設費用就高,大概需要3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300億美元對於泰國來講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泰國政府必須吸引國際資本來投資,吸引國際資本,得看人家願不願來投資。很多國家不願來投資,因為很多國家的政府要考慮到自身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關係,克拉運河一開通,肯定會影響馬六甲海峽的地位。

(泰國地圖)
第二,泰國民眾不願意修運河,因為克拉地峽南邊是穆斯林聚集區,這個地方本來就鬧分裂,克拉運河一開通,等於是人為的修了一條界河,把南邊的穆斯林聚集區與泰國本土分離,泰國老百姓普遍擔心,克拉運河開通以後,南部的穆斯林聚居區的分離主義傾向會越來越明顯,修運河是為了收過境費,不能為了收一點過境費,丟掉了一部分國土,那也太不值得了。
此外,修了運河以後,克拉地峽的原生態景觀會遭到破壞,同時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船隻,也會對運河東西兩端的海域造成污染。

(克拉地峽附近的風景)
總之,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克拉運河計劃一直未付諸實施。不過,泰國政府基本上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炒作一下這個計劃,因為有些新上任的領導人希望藉此來拉動經濟,提高泰國的國際地位。
克拉運河從1868年就開始計劃修建了,過了將近148年了,這個計劃還在圖紙上,從未付諸實施,不知道今後,還會不會修建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克拉運河一旦修建成功,馬六甲海峽的地位將會大大下降,克拉運河大概是新加坡最不願意看到的運河。
發帖時間: 小棉襖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