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家三代人去年11月在新加坡紅十字會國際集市籌款活動上,擺攤售賣自家調配和包裝的藥材湯包,籌集了約800新元。左起吳佩芸、梁鉦康、梁證寧、梁鉦陽和外婆譚秀珠。(取自早報網)
(新加坡訊)挨家挨戶送午餐、到廟宇做廚房幫手、在鄰里活動上當小助理……梁家三兄弟姐妹每個月最期待的家庭活動,就是跟爸爸、媽媽和外婆一起做義工。
老大梁鉦康(11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我覺得我以前很調皮,媽媽第一次想帶我去派送午餐時,我還嫌熱嫌累。但是當我真的去做的時候,我才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才想要繼續幫助別人。」
之後,梁鉦康更成為「帶頭老大」,以身作則,鼓勵妹妹梁證寧(9歲)和弟弟梁鉦陽(8歲)一起做義工。
母親吳佩芸(44歲,會計)說:「大哥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對弟妹而言,大哥的話,有時比我們父母還更有影響力。」
吳佩芸認為,孩子的道德和品德教育,得靠言傳身教和學以致用。因此,當孩子準備上小學時,她就去報名做義工,自己先去試試看,哪些義工活動適合一家大小一起參與。
「他們可能聽過學過,但是如果沒有去實踐,親眼看到、親身體驗,就不會明白。」
受外公生前常做善事啟發
梁鉦康說,他們一家對慈善有興趣,其中一個原因是受到外公的啟發。外公從小生活貧困,曾獲得許多貴人相助,在生前經常做善事。這些孫輩們都看在眼裡。
「我們一家有次去怡保旅行,他看到路邊有位很瘦的阿姨,就去為她買了一包飯。我們一家做義工時也會想起他,這就像是紀念外公的一種方式。」
梁家去年共參與了10場義工活動。梁鉦康的父親是一名司機,雖然為了賺錢養家而無法經常加入他們,但他還是有所貢獻。因為工作時間靈活,他主要負責載送一家大小到目的地,再接他們回家。
吳佩芸說:「我們在新一年的目標,就是突破去年的紀錄,也希望報名參加不一樣的義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