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健身變傷身 動感單車教練醫生提醒公眾了解身體極限

動感單車教練張娟慧(左)和動感單車教練蕭瑋芬(右)。(圖:受訪者提供)
隨著動感單車(spinning)課程近年流行起來,學員課後出現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的案例也頻頻傳出。動感單車教練和醫生就指出,補充水分非常重要,公眾也應該了解自己身體的極限。
上個月,本地一名女子第一次上動感單車課程,課後感覺雙腳發軟,隨後出現血尿,結果因為出現橫紋肌溶解症而住院。

動感單車教練張娟慧。(圖:受訪者提供)
23歲的動感單車教練張娟慧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表示,班上經常會有初學者,她的好友第一次上她的課就出現橫紋肌溶解症。
「我會提醒學員,若需要的話,可以坐在坐墊上休息。如果他們確實感到疲勞,不需要為了跟上班上其他人或教練的步伐而感到壓力。他們可以先坐下來喘口氣,然後再繼續運動。」
她也說:「就算採取了預防措施,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對如此劇烈運動的反應也會不同,導致有些人會患上橫紋肌溶解症。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聆聽』自己的身體,適當休息,並且補充水分!」
23歲的動感單車教練蕭瑋芬則建議初學者提前10到15分鐘抵達,設置並熟悉自己的單車。
「單車中間有緊急按鈕,若學員雙腿失去控制的話,可以按下按鈕,單車就會立刻停下來。此外,我也會確保學員們都有一個裝滿水的瓶子,並提醒他們需要時可以坐下來喝水。」
她也提到,學員們在上第一堂課之前,都必須簽署一份文件,了解運動期間可能會發生的潛在傷害或事故,並且提醒學員注意安全。

動感單車教練蕭瑋芬。(圖:受訪者提供)
挑戰極限不等於逼自己超越極限
蕭瑋芬指出,動感單車並非只適合體力好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身體的極限。
「挑戰自己的極限和逼自己超越自己極限是有區別的;前者考驗耐力,後者則會導致自己受傷。」
她指出,有時候腎上腺素飆升的時候,當下可能不會感到不適,但若覺得不適,就應該停下來休息,然後再繼續。
她就曾有兩名學員上課後患上橫紋肌溶解症,但這並非是因為健康問題,而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自己身體的極限。「運動期間,最重要的是自己感到舒服!如果只能騎半首歌也沒關係,只要比上一次進步一點,就已經很好了。」
張娟慧說,這項運動的確相當激烈,但是除了那些身體狀況不好或被醫生建議不適合做激烈運動的人以外,每個人都可以嘗試。
蕭瑋芬就舉例,患有心臟病或癲癇症的人就不太適合嘗試動感單車;癲癇症患者可能會受室內的頻閃燈影響。這些人若要嘗試,至少要先得到醫生的許可。

(圖:Pexels)
儘早補充水分有助避免永久性腎臟損傷
兩名教練都提到運動時補充水分的重要性,國大醫院骨科外科部門運動與肩肘外科駐院專科醫生朱珍慧醫生就指出,補充水分對於避免永久性腎臟損傷非常重要。
朱珍慧醫生說,當肌肉的能量供應不足以滿足身體需求時,就會導致勞累性橫紋肌溶解症(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她指出,這個病症的特徵包括肌肉疼痛、血清肌酐激酶水平顯著升高和肌紅蛋白尿或尿液中存在肌紅蛋白,導致尿液顏色變深。
其他典型症狀包括激烈肌肉疼痛和身體感到虛弱,患者也可能出現噁心、脫水和排尿減少的狀況。隨著肌肉分解,患者也會出現某些電解質異常,例如鉀過多,導致心律不齊。
若出現這些症狀,公眾應立即到最近的急診部門就醫。
朱珍慧醫生指出,進行激烈運動之後出現肌肉酸痛很正常,但過度操勞就會導致肌肉分解,如果腎臟無法應付肌紅蛋白的數量,就會產生毒性,導致腎衰竭,甚至是死亡。
她說,橫紋肌溶解症的主要治療方法就是補充水分,醫生通常會通過靜脈注射鹽水來維持高尿量,通過腎臟排出肌紅蛋白。嚴重情況的話,可能需要進行急性腎透析。
她也提到,預防勝於治療,剛開始運動的人要懂得適當休息,了解自己的安全極限,因為適度的休息與鍛鍊本身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