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檢測可以根據防疫的實際需求,通過調節Ct值來調整確診標準。抗原檢測不行。
什麼是Ct值?
新冠病毒非常微小,僅約流感病毒的十分之一,想要監測病毒RNA的濃度,就必須多次複製特定基因,放大觀測。
每將病毒放大一次就是1單位的Ct值,也就是2的次方倍(以Ct值35為例,就是指2的35次方)。如果確診者體內病毒RNA濃度很高,進行核酸檢測時,只要複製幾次就能觀測到病毒,此時Ct值數值相對較低,顯示傳染力較高,例如Ct值21,那就很高,應該還處於傳染期內。
相較之下,許多確診者感染時間較久,體內病毒濃度相當低,在做核酸檢測時,就必須重複複製好多次,才能觀測到病毒RNA濃度,這個時候Ct值數值就較高了,卻也代表傳染力低,比如Ct值38,一般認為不具有傳播力。
一般來說,確診者出現症狀時,Ct值較低,顯示剛被傳染,體內病毒濃度較高。在染疫14至20天後,Ct值逐漸變高,如果到了30以上,傳染力相當低。

中國解除隔離和出院Ct值40降至35
3月15日,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的通知》,《第九版》調整了解除隔離或出院時核酸檢測的標準,把核酸檢測Ct值從40降至35,與國際同步。換句話說,今後,當Ct值大於35時,不再算作核酸陽性。
中國有關研究顯示,處於恢復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時,樣本中未能分離出病毒,密切接觸者未發現被感染的情況。
在奧密克戎疫情之前,把Ct值範圍設置得高一些,檢測到的陽性感染者就會越多,能夠篩出更多的感染者,可以更大範圍和更快地阻斷疫情。但是,在當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情況下,這一手段已經不合適。
中國一般核酸檢測的確診CT值設在40,而許多國家則設為35。前者是後者的32倍。
例如,一個從加拿大出發的旅客,在加拿大以CT值35做行前檢測,結果是陰性;入境中國之後,做入境檢測,但中國執行的是CT值40,他說不定顯示陽性,確診。
《第九版》只提到核酸檢測Ct35作為解除隔離或出院的標準;似乎沒提到入境檢測的核酸檢測Ct標準是否也作同等調整。
張文宏:確診Ct值從40變成35是一個重大調整
中國調整確診Ct值後,張文宏在第12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很多人說Ct值,其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Ct,以為到醫院拍個CT。Ct值原則上擴增的閾值。什麼意思?病毒量到底低到多少才被認為是有風險的?按照現在標準,核酸量非常少,病毒量非常少,根本檢測不出來。通過核酸擴增技術拚命擴增,才能測出來。新冠疫情剛來的時候,大家都是基於對這次防疫整體的要求定為40。有沒有可能更低?我們邊抗疫邊研究,全球也都在探索。」
張文宏說,「通過研究發現,當Ct值閾值調到30倍擴增時基本傳染性已經很低了,調到很低時還要保證充分冗餘度。繼續調高到35時,全球科學家和中國自己的研究大家全部認可。這次下調是一個重大調整,意味著一到35,大家只要在醫院住7天、10天。但是如果要等待35-40這一段,有些人可能就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問題是幾個月在醫院裡住著,在救治上毫無意義,如果不具備傳染性再把他關在醫院裡也是極不合理的。科學是有責任把Ct值做到非常合理的位置。這次調低,我們可以保證患者不會有這麼長時間住院,所有人在醫院待的時間會大大縮短。最關鍵的一點,這個值到了35的水平之後,我們就不再要求你在隔離酒店隔離2周再讓你回家,你可以直接居家觀察了。」
張文宏主任說,做出這樣一個重大決定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認為這是我們在智慧抗疫方面走出非常重要的一步。

(圖源:張文宏醫生微博)
確診或康復者的Ct值
有研究團隊發現,在病癒之後,人體仍會在幾周甚至幾個月內,間歇性排出呼吸道粘膜細胞,這些細胞含有冠病病毒核糖核酸RNA碎片,有時會被RT-PCR測出,因而出現「反覆無常」的結果。
如果這類「復陽「病患的CT值高,加上樣本無法培養出病毒、體內有抗體,那麼,所檢測到的樣本就是死病毒碎片,不具有傳染力。
研究團隊研究了本地幾十個「疑似二度感染」的病患,發現所有復陽檢測的循環閾值(CT值)都高於30甚至35,顯示他們體內已無活病毒。 這也意味著,初愈者雖然可能仍在脫落病毒碎片,但不會對社區構成顯著公共衛生風險。
研究團隊也指出,二度感染冠病情況儘管相對罕見,仍有可能發生。 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新加坡醫學專科學院的醫學期刊《Annals》第50期,2021年2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