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仔區」丹戎禺

2020年09月11日   •   2萬次閱讀

丹戎禺尾是早期木炭與火炭集散中心。(網際網路)

曾是造船廠與修船廠,以及木材、火炭集散中心的丹戎禺,也曾是「歹仔區」…… 建國初期,新加坡政府為了發展工業,徵用土地。我家從加冷河畔的福順甘榜,搬到由建屋局在芽籠河畔新蓋的丹戎禺組屋。

丹戎禺(Tanjon Rhu)地名早在1604年已出現在新加坡地圖上。這裡曾經是一片淺灘,稱為沙地坊(Sandy Point)。丹戎禺(Tanjong Rhu)源自馬來語,丹戎(Tanjong)是岬角的意思,Pokok Rhu則是木麻黃樹。

船廠與木材集散中心

萊佛士在19世紀初就計劃把丹戎禺發展為造船與修船廠專屬地段,到了1880年,船塢、造船廠與修船廠林立,後來更成為船運與漁船停泊中心;許多木材廠、火炭廠應運而生。這裡的街名都與人們從事的行業有關,如火炭村(Kampong Arang)、木頭村(Kampong Kayu)、舢板坊(Sampan Place)、舯舡坊(Tongkang Place)與大舟古坊( Twakow Place )等。

一些外國公司如Vosper Thornycroft等,也陸續設廠與建造貨倉。1964年由於水路運輸方便,本地公司康元麵粉建廠,隔年本地品牌泛電(Pan-Electric)也設廠;這些公司為丹戎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居民包括1962年芽籠大火的災民,多為藍領工人和小販等;有搬木材扛火炭的,有賣肉賣魚的,也有在夜市擺地攤的流動小販。男人出外討生活,女人也沒有閒著。有些大嬸早上在樓梯口賣炒米粉或糯米飯,下午賣木薯糕或Ondeh ondeh(番薯丸)等;更多婦女是忙完家務後「車水貨」(衣服),剪線頭或摺紙皮盒等,家中老人和小孩都會幫忙。

有些樓下人家商住兩用,把客廳開成雜貨店或賣粥、面及粿汁的小鋪等,印象中沒有「地牛」(稽查員)來掃蕩。那時生活艱苦,男女老少都得靠雙手勤奮工作,賺取微薄收入過活。

不跟老人搶飯碗

年輕的舅舅和表舅剛從馬來亞來新加坡時失業,只好去丹戎禺尾扛火炭,每天都「黑頭黑臉」回來。有一次表舅的臉出現一條黑線,原來他用手抹汗時黑炭留在額頭,兩道眉毛連成一條。

一天兩人回來時臉色不對。原來在那裡打工的都是些年紀大的「老阿哥」(潮州大叔),他們譏諷年輕人識字有力氣,不該跟老人搶飯碗,哥兒倆此後不敢再去扛火炭。

舅舅後來到「紅沙厘」(實龍崗花園)打洋雜。表舅則因找不到工作常眉頭深鎖,母親鼓勵他不要灰心,告知不介意他一起吃粗茶淡飯。後來表舅成為羅厘司機,在同一家運輸公司忠心服務至退休。每逢華人新年他必定和表舅母來拜年送禮,感謝母親當年鼓勵他並提供瓦遮頭。

富婆拋金鍊賞花旦

1960年代初在丹戎禺興建的政府組屋。(網際網路)

樓下那家人有五個小孩,卻不見蹤影,母親說他們去「綁戲」了。原來這家人太窮,讓小孩加入戲班包吃包住;平時受訓打雜,上台則跑龍套演小兵丫鬟等。他們偶爾回家,說在戲班常挨罵與藤鞭,日子很苦,羨慕我們有書讀。

真的感恩!我家也窮,但父親在堂叔的「坊廊」(鋸木廠)當管工,母親勤儉理家,車衣服幫補家用,家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兄弟姐妹都有書念。我還常有機會看「大戲」(傳統戲曲),只是從沒見過樓下的小朋友粉墨登場。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九皇爺誕辰,從初一至初九在勞動公園(Kallang Park)有酬神戲。我每晚都會拎著小凳子,跟鄰居大嬸走路去看戲。不論上演的是福建或潮州大戲,是「新賽鳳」「筱鳳」,還是「老賽桃」戲班,我都照看不誤。我常為花旦小生臉上的彩妝與絢麗戲服著迷,會跑到後台看他們化妝與穿戲服。戲台周圍燈火通明、人頭攢動,有販賣各種食物與飲料的小販,非常熱鬧,簡直是那個年代的嘉年華會。

在火炭村路與炮台路交界處(今加東民眾俱樂部),從前為四層樓的私人公寓。有時園地內會搭起戲棚,敲鑼打鼓上演廣東大戲,我們隔著籬笆觀賞也很開心。有一次花旦出來謝幕,一個富婆拋了條金鍊上台獎賞她,我們都看呆了。聽說花旦乃香港粵劇名伶,獎賞方式非獨創,是我們少見多怪。

兩所母校空間重疊

從加東民眾俱樂部朝火炭村路方向,經大牌12號組屋就是德明政府中學。

今天的德明校園曾經屹立著三所老學校:德儒小學(Tanjong Rhu Primary School),丹戎禺男校(Tanjong Rhu Boys' School)與丹戎禺女校(Tanjong Rhu Girls' School)。

我是德儒的學生,小六畢業後就讀於德明政府華文中學(德明路舊址)。第一次踏入德明在丹戎禺的新校園時,心情是複雜的,兩所母校竟然在空間上重疊,一時仿佛時空交錯,校園因增加了時光厚度與歷史層次感。

六年小學時光是快樂的,師長的疼愛與教誨令人感激難忘。

便衣警探追捕嫌犯

今日的丹戎禺不但有名校,也是個高級住宅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卻非如此。

記得有個晚上,突然聽到樓下有急促的跑步聲,原來有個「暗牌」(便衣警探)在樓下追捕嫌疑犯,他大聲警告那「歹仔」(私會黨徒)再跑就開槍,歹仔果然停住腳步束手就擒。姐姐說,我們家曾因大門開著,有歹仔跑進來要求躲藏,以後就常關門避免惹麻煩。

後來姐姐拍拖男友要她外出約會,說這裡是有名的「歹仔區」,常有流氓、地痞和私會黨徒出沒,外人不敢進來。也許基於江湖上不吃窩邊草的潛規矩,我們住在這裡卻不覺得受到地痞流氓干擾;或許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吧?

我們在1970年代末搬離丹戎禺。為了清理嚴重污染的芽籠河,政府在1980年代將造修船廠等遷移他處;後來更打造成私人公寓林立的住宅區、水上運動與康樂活動中心。丹戎禺華麗轉身,風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尹玉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