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更深的地方說,這體現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一直延續下來的政府傳統——實用主義。一切決定都是為了取得最大效益而服務的。因此,如果不恰當應對疫情,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政府所要付出的維穩成本將會遠遠超出應對疫情本身的成本。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為了降低政府在應對疫情時的成本,新加坡把調動社會資源整合成一個預警系統,把醫療資源配置交給嚴格的分診制,把減少恐慌的責任交給信息公開制度,把保護的責任給回每一個個體。 李顯龍在全國講話中說: 「疫情如果真的失控了,追蹤每一個病例也是徒勞的。」
「健康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做好個人衛生,輕症看社區,把重症資源留給老人、兒童和有併發症的人。」 處處都體現著效益第一的實用主義。
大疫之後,反思的觀點肯定很多。我不希望新加坡被遺忘。新加坡不會成為下一個武漢,等著看笑話的都歇了吧。
但是,武漢卻可以選擇成為下一個新加坡。提高政府的效率,重視個體的價值,把專業的事情交回給專業的人來做,別再迷戀用「一刀切」凍結社會的神秘力量。
最後再提一下,新加坡的Dorscon預警系統,這是2003年SARS事件之後才設立的,至今只亮起了兩次橙色預警。
一次是2009年的美國H1N1流感,另一次就是新冠肺炎。 我們對這個病毒還不了解,一切都可能發生,紅燈亮起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所以,時刻保護好自己,同時保持獨立判斷,很重要。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