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One
場景一:

「醫生,今天早晨我鼻子流血了,我看到外邊一直在下雨,我鼻子流血是不是和下雨有關係啊?」
……無語靜默10秒……
「您鼻子流血和下雨應該是沒有關係的。現在已經不流血了吧?平時會經常出現鼻子流血的情況麼?之前有沒有自己摳鼻子或受到外傷?」
「現在沒有流血了。之前很久都沒有過鼻子流血的情況,不過倒是有摳鼻子。醫生您確定和下雨沒有關係麼?我的情況是不是很嚴重啊,可以拿一天MC麼?」
註:MC,Medical Certificate, 就是病假的意思。
場景二:

「醫生,我有咳嗽、流鼻涕兩三天了」
「有發燒或者嗓子疼麼?」
「沒有,但是我同事也有類似的情況」
「嗯,您的情況應該是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這一般是病毒導致,所以不需要服用抗生素,使用一些對症處理的藥物休息幾天就會好的」
「謝謝醫生,我可以要一天MC麼?」
……第二天…………
「醫生,我昨天因為感冒剛來看過您,可是吃了藥還沒好,現在還是有咳嗽和流鼻涕,是不是吃的藥沒有效果?」
「不用擔心,藥物起效一般需要一些時間,而且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是依靠自身免疫力來恢復的,所以要耐心一些」
「好吧,那我可以再要一天MC麼?」
「可以,既然您還是覺得不舒服,那麼就再多休息一天吧」
「醫生,您確定以及肯定我明天一定能恢復正常麼?我明天就適合回去上班了?不需要再多拿幾天MC?」
「一般這種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都會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完全恢復正常,所以如果不是發高燒,大多數人不需要休病假一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所以休息一兩天一般就可以了」
「好吧,不過如果明天我還有咳嗽和流鼻涕,我會再來看您的」
場景三:

「醫生,我昨天剛踢了足球,現在全身酸痛乏力」
「有摔倒或受傷麼?有沒有身體某個部位特別疼痛?」
「沒有,只是全身肌肉酸痛」
「這一般是劇烈運動後的正常身體反應,因為運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身體在降解這些乳酸的時候就會有肌肉酸痛的感覺。多喝水,休息就可以了,不用吃藥的」
「可是醫生我真的覺得很沒有力氣啊,可以要一天的MC休息麼?」
上面的三個場景都是筆者在新加坡行醫過程中親身經歷,並且事實上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情況。不難發現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MC」。MC是英文Medical Certificate的縮寫,字面意思是醫療證明,實際中可以意譯為病假。
Part Two
MC是新加坡醫療「優越性」的重要產物:政府立法規定所有工作人群都享有一年14天的門診MC和60天的住院MC,各個公司在此基礎之上可以給與員工更多的病假福利,但是不能更少。休病假期間工資和獎金不受影響。與此相對比,國內的病假制度似乎就沒有那麼完善了,之前也一度在網上有過討論和對我國病假制度的詬病。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我們先來看新加坡這邊,首先是頂層的制度設計上,從國家層面規定了合理的病休制度,這是做為一項公共福利政策而存在,從根本上規定了所有在新加坡運作的組織都要嚴格遵守,患者申請病休不會有經濟上的顧慮,擔心影響收入;其次是社會的普遍心理認同,認同病休是一種應得權益,使得患者尤其是雇員們在申請病休的時候不會承受額外的心理負擔,不會有負疚感;最後則是實際操作層面上的保障,病假條也就是MC屬於法律文件,只有有新加坡執業資格的正式醫生才可以出具,偽造會要承擔嚴重的後果,但同時新加坡發達的家庭醫生制度,使得患者們可以非常容易的見到醫生、獲得病假。
說完了優點,再來看看不足之處。任何社會都總是有人會鑽政策的空子,政策制定者的任務之一就是應該用制度來引導,而不能寄希望於人性。有句很俗的話怎麼說來的?人性是不能考驗的。文章開頭舉得幾個例子看上去很好笑,很荒謬麼?但它們絕不是個例,而是正變得越來越普遍。發達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和便捷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導致人們去就診獲取病假的機會成本很低:遍布新加坡全島的私立診所使得大多數社區都會在步行幾分鐘內找到診所,並且一般可以讓患者在等候半小時內見到醫生,與此同時,醫療健康管理項目覆蓋了絕大多數的企業員工,使得患者門診的就診費用要麼完全免費,要麼只需要自負5-10%的額度。不高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為那些濫用病假制度的人打開了方便之門。有些誇張的人甚至會覺得一年14天的門診病假就是等同於年假,如果不把用完就是吃虧了。也許一開始只是極少數人會濫用這種福利,但是當身邊的人都這麼做了之後,勤勞工作、任勞任怨的其他員工就難免會心理不平衡,覺得憑什麼他們可以這樣,我就不可以?傳統上日本員工給大家的印象一貫都是兢兢業業、非常勤勉,可是筆者自己在診所就不止一次接待過在新加坡工作的日本雇員,他們在這種土壤和環境中都很快「墮落」了,也開始熟練的使用這些福利。制度漏洞對人性的反向馴化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在個體層面上的這些問題之外,濫用病假制度,對整個醫療系統也產生了深遠的不良影響。很多沒有病或只是很小問題的患者反覆去診所就診,不可避免的擠占了本應提供給真正有需求患者的醫療資源,導致整個醫療系統逐漸不堪重負,醫生們平均分配給每個患者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分鐘,工作起來要連軸轉一刻不停,很辛苦,而患者們也不滿意,覺得醫生的解釋不夠清楚,分配給自己的時間太短了。最後則是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大量的因「病」缺勤,會顯著影響社會各個組織部門的生產力和工作效率。根據新加坡統計署的數據,全社會在過去大約十年間,雇員年度平均門診病假天數的確在緩慢而穩定的爬升,從2011年的2.7天到2017年的3.0天,增加了10%略多。從絕對數字上來看病假對於社會的負荷似乎並不大,只占全年工作日的大約1.5%,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是平均數,也就是說少數濫用病假的人會因為廣大的社會基數而被攤薄。而除了缺勤本身帶來的顯性工作時間減少外,這種「病休」導致的不可預期對組織的流程和效率的隱形影響更是不可忽視。
Part Three
為了對國內病假制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從而方便對比,筆者調研了國內不同性質的工作單位,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私企和外企。從中發現雖然勞動法對於病假制度有一個總的綱領性的規定,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性質單位的實際執行層面還是有很大不同。
我國勞動法對於法定病假的現行指導性原則是根據工齡和在本單位實際工作年限的長短,會給予3-24個月不同長度的病假,期間工資標準一般會在全勤工作的標準上有一個折扣,但是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的80%。
從實際調研的結果可以發現,大多數單位都不區分門診和住院病假,對於短期病假(一兩天)一般都很靈活,有時甚至都不需要醫生的證明,只要和單位領導打聲招呼就可以。但是長期病假一般都需要正式公立醫院的就診病歷和病假。這裡不得不提一點,單位批假的時候需要員工提供詳細的病歷資料其實是對員工個人隱私的一種越權管轄,理論上只要有正式醫療機構提供了病假文件,那麼如果沒有特殊理由,僱主是不需要也不應該要求進一步獲取員工的詳細個人就診信息的。新加坡政府就是立法規定,在病假條上不需要專門註明診斷,如果真需要診斷信息,那麼也要事先取得員工的知情同意。另外引起筆者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不同性質工作單位之間病假制度,尤其是全薪病假方面的差別,可以發現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在這方面的待遇會好很多,員工大多數都有比較多的全薪病假額度,而與之相對的私企、外企在這方面則會嚴格很多,很多私企甚至會規定全年只有一天全薪病休,只要超過,工資和獎金就會受影響。

很有趣的一點是,根據調研對象的反饋,雖然他們分布在不同性質的工作單位,但是大多數人一年中都很少甚至從不請病假。分析背後的原因,如果是在相似的年齡組,我們很難歸因於「身體更健康」這個解釋,更多的可能還是由於制度和文化所致:首先傳統觀念里國人都認為感冒發燒這些小病不算病,不是真的嚴重到起不了床或者需要住院,大多數人都似乎不好意思也覺得沒有必要請病假,當然這和我們一貫提倡的艱苦奮鬥、輕傷不下火線的價值觀有很大關係;其次是經濟上的考量,就我國現行的病假制度和絕大多數單位的實際執行,如果為了一點小病就休病假導致了當月甚至是全年的工資、獎金、考評受到影響,似乎非常不值得,所以大多數員工自然就會更加理性的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帶病堅持上班,然後在工作崗位上請領導、同事適當照顧一下自己——而這本來也是體現我們一貫提倡的集體主義精神的大好時機,所以單位和個人皆大歡喜;最後就是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不像新加坡有大量便捷的診所服務於民,生活區、商場、企業寫字樓里都可以方便的隨時就診,國內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依然任重而道遠,大多數人生病的首選還是先去醫院,尤其是大醫院,這就導致了大醫院人滿為患,去一次醫院算上交通時間,保守估計至少半天,時間成本很高。所以如果不是真正比較嚴重的疾病,大多數人還是傾向於自己扛一扛或者去藥店買點藥先對付一下。
Part Four
上面對比了新加坡和中國病假制度各自的優缺點,不難發現,新加坡整體制度比較完備,對民眾的福利保障較高,而中國則相對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尤其是不同地方、性質單位之間的福利差別比較大。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新加坡正是因為保障制度太完善,所以逐漸滋生了一些鑽政策漏洞、濫用福利的人,導致整個體系的效率和公平性大打折扣,而前車之鑑的西南歐那些高公共福利的國家最後是什麼情況更是值得思考。
所有這些,對中國的啟示又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正視自己在病休保障制度上面存在的欠缺和不平衡,努力建立起全國性的統一標準;其次要從文化和價值取向上認同病休是員工的合理合法權益,要提倡有病就休息,而不是抱病工作這種飲鴆止渴道德綁架式的「奉獻」;最後則是落實到實際操作上,一方面要通過制度設計,杜絕走上新加坡那樣過分高福利的老路,養出一些濫用福利制度的懶人,一方面則要大力提高基礎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讓普通民眾哪怕是感冒發燒這樣的小病也可以方便的獲得專業醫生的指導而不是自己買藥吃吃看。而後者在今天這樣一個移動醫療、網際網路醫院越來越普及的時代,或許正是我們採取技術手段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