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本地增加的近6萬份工作,有5萬份由新加坡公民從事,超過9000份則歸永久居民,分配比例大約是6比1。
同樣的,若不包括外籍員工,我國勞動隊伍中公民對永久居民的人數比例也大約是6比1。

貿工部長陳振聲昨天(1月16日)回答記者提問時,就近日被熱議的新加坡人的就業機會情況做進一步說明。
上周一,國家發展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扎吉哈在國會答覆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的提問時,透露通過23個產業轉型藍圖,我國在2015年到2018年間製造的新工作,公民獲得3萬9300個,永久居民獲得8600個。公民對永久居民比例大約是5比1。
當時,畢丹星進一步追問關於整體新增工作中,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分布,陳振聲表示,之後會提供。

陳振聲昨天回答記者提問時,就近日被熱議的新加坡人的就業機會情況做進一步說明。
陳振聲提供了相關數字,並進一步解釋為何在一些領域中,永久居民的就業情況看起來比較強勁。
他說,勞動隊伍中的新加坡公民涵蓋各年齡層,從20多歲至60多歲;至於永久居民,他們得經過篩選,政府只接受有良好工作機會的外國人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因此,在某些行業中,永久居民獲得工作機會的比率略高於公民並不讓人驚訝。
陳振聲指出,整體來看,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失業率是相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