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娘惹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娘惹文化保留著中華傳統的印記,同時融入了馬來、印尼和英國各種歷史文化中的元素,最終成為了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如今仍留存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帶。
「娘惹」是什麼?
峇峇娘惹是指中國華人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後裔。
峇峇娘惹也可以指受到當地非華人族群文化影響而使用當地語言和文化的華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意思就是「小姐、夫人」。
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era),但由於某些政黨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歸類為華人,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憲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紀後期來的新客無分別。

1941年一對峇峇娘惹夫妻的婚禮,來源:維基百科
目前峇峇娘惹約8,000,000人(印尼非官方估計,印尼將當地出生且接受1960年代同化政策的所有華人通稱為「Peranakan」,與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用法不相同)。
主要分布地區:印尼、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他們的通用語言一般有:峇峇語、漢語(檳城福建話、潮州話、粵語)、亞維語、英語、南部泰語。
他們大多數人都有宗教信仰,一般有:佛教(漢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儒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基督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泛神論等。

電視劇《小娘惹》劇照,來源:Google
娘惹特色
1. 娘惹服飾
娘惹裝是在馬來西亞傳統服裝的基礎上進行改裝而來的,改裝之後的娘惹裝有著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顏色比較艷麗,有大紅、粉紅、土耳其綠這幾種主色調,圖案以中國傳統的花鳥蟲魚和龍鳳呈祥為主

上衣通常色彩鮮艷,採用絲綢材質,並裝飾有精美的繡花,其中別致的別針不僅代替了傳統的扣子,還增添了一份別樣的優雅。
而裹裙的顏色選擇則是一門藝術,通常根據上衣繡花的顏色來挑選,以實現和諧的視覺效果。

娘惹服飾設計,來源:Google
完成這一套裝束的關鍵在於一雙手工製作的娘惹珠繡鞋。娘惹女孩自小便學習刺繡、串珠等手工藝,其精細的珠子裝飾和複雜的圖案體現了高超的製鞋技藝。
準新娘通常會準備幾雙這樣的飾珠鞋,婚禮當天作為禮物送給公婆和新郎,這既是對新家庭的敬意,也是展示自己手藝的方式。公婆收到這樣的禮物,可以以新娘的賢慧和巧手為榮。

娘惹珠鞋,來源:Google
整體來看,娘惹裝不僅僅是一種服飾,它是娘惹文化的象徵,展現了這一文化群體對於傳統、美學和細節的重視。
更有趣的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的制服(被稱為「紗籠卡巴雅」),是娘惹服飾中最為國際知名的代表之一。這種制服完美融合了傳統娘惹服飾的元素,同時也展現了現代的風格和優雅。

新加坡空姐制服,來源:Google
2. 娘惹瓷器
色彩鮮艷貫穿了娘惹文化的始終。
在電視劇《小娘惹》中,看到裡面出現了一種精美的瓷器,被稱為娘惹瓷,在電視劇中也有反覆出現。娘惹瓷那碧綠艷粉的底子上盤旋著著殷紅的牡丹,五彩的鳳凰,瓷器的每個角落都被滿滿的色彩所占據。

娘惹瓷器,來源:Google
3. 娘惹首飾
娘惹文化中的首飾藝術,是其傳統手工藝中的瑰寶。
娘惹們從小沉浸在首飾的世界裡,自然而然地就懂得欣賞,也注重首飾的設計款式。手工精緻,圖案繁複,使用大量黃金與鑽石,就是娘惹首飾的特點。
製作一件娘惹首飾,師傅從用毛筆畫草圖到完成,須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做好的首飾,線條前細後粗,凹凸有致。


娘惹首飾,來源:Google
娘惹飲食
娘惹菜口味濃重,使用多種來自馬來料理多用的香料,講究把香料研磨杵碎,調成稠糊的配料,給食物帶來獨特的風味。
娘惹菜又喜好使用華人傳統的食材,配以多種馬來料理中的配料,如椰漿、芒光、江魚仔,青瓜等,配合香料加以長時間的燉煮,最後成為一派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娘惹菜原本只是家傳為主,頗為小眾,本身受制於食材(如豬肉的使用)和傳統中式烹調手藝的使用,不如本地傳統料理傳播廣泛,或者只是作為街頭小吃的一道菜而出現(如叻沙)。
娘惹菜也有地域的區別,以叻沙為例,如檳城附近流行的叻沙喜好加入酸味,而馬六甲新加坡一帶喜好加入椰漿和辣椒。
娘惹菜的經典特色菜肴有叻沙、烏打、娘惹粽、娘惹糕、黑果燜雞等。

1. 娘惹叻沙
娘惹叻沙為咖喱叻沙的主要形式,這種叻沙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各地都很常見。湯頭內加入大量的椰奶,因此又被稱為「椰奶叻沙(Laksa Lemak)。椰奶在傳統馬來飲食中,是常見的調味料,多用以增加食物的香味及濃稠度,這種做法也被峇峇娘惹族群所挪用。娘惹叻沙味道的特點是擁有濃郁的咖喱和椰子香味,同時帶有淡淡的甜味。

咖喱叻沙,來源:維基百科
2. 娘惹粽
娘惹粽在新加坡、吉隆坡、檳城、馬六甲、新加坡等華人為主的城市都很常見。
早期的娘惹將自身的飲食文化融入到華人的飲食當中,因此在粽子內裹上了豬肉、香菇、冬瓜糖,另外加上用各種香料和蝦米炒香的「閏巴(Rempah)」,最後放入一片班蘭葉在裡面。
另外,娘惹粽所用的糯米在包裹前會使用蝶豆花(當地人稱為藍花)染藍,因此色澤帶藍成為娘惹粽外形上最大的特色。

娘惹粽,來源:Google
3. 娘惹糕
娘惹糕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及泰國南部一帶,其種類及口味繁多,有蒸、炸、烤、甜、咸、辣等,主要製作原料為糯米、米、木薯粉等。
並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材料,如班蘭(Pandan)、椰漿、椰絲、綠豆泥、紅豆泥、花生粉、椰糖(Gula Melaka)、叄巴(Sambal)等。
大多數娘惹糕因使用糯米粉或木薯粉的緣故,口感較為軟糯,加上早期娘惹善於利用各種植物的汁液為糕點染色,鮮艷的色彩及混合各種香料的強烈香味為娘惹糕的最大特色

娘惹糕,來源:維基百科
4. 黑果燜雞
又被稱為「百加雞」。是一道深受喜愛的娘惹菜肴,其特色在於融合了多種獨特的香料和烹飪技巧,為食客帶來了獨特的口感和風味。
這道菜以印尼黑果(Buah Keluak)和一系列傳統香料的復合使用而聞名,是霹靂州菜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同時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頗受歡迎。

黑果燜雞,來源:Google
娘惹習俗
1. 婚俗
婚禮上,具有很強烈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新郎身著長袍馬褂,新娘身穿鳳冠霞帔,內里都穿一件白衣,用吉祥的紅色烘托喜慶、熱烈的氣氛,吉祥、祝福、孝敬成為婚禮的主旨。
在婚禮開始前,特地找十六個孩子的母豬嫂縫製的,表示多子多福。同樣代表著新娘的純潔,也代表著上天對兩人成為合法夫妻的見證。
峇峇人很看重白衣,新郎新娘婚禮開始的時候穿上,穿到婚禮結束為止。換下來以後,不可以洗,要收藏起來,等將來百年以後再穿上,夫婦倆就可以在天堂相會了。

娘惹婚禮,來源:Google
娘惹出嫁時,父母要為她披上烏巾,表示新娘離開爹娘的悲哀。峇峇相信,黑色可以驅走妖魔鬼怪,烏巾上的小紅布,代表父母給她的祝福。

披烏巾,來源:Google
娘惹出嫁是要扭動腳步走路。他們認為這種步伐姿態非常優雅美麗。

新娘步,來源:Google
娘惹大婚時,新郎要手拿扇子,一邊扇動一邊大步向前走。他們認為,新郎的此種儀態可以凸顯風度大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