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蟻粉這幾天去親戚家拜年時,若選擇乘坐私召車,點開電召應用是否發現「清一色」都是反映車資上漲的紅色箭頭?
據本地媒體觀察,大年初一和初二私召車的平均車資,要比平日多出一至兩倍。
農曆新年期間乘車需求上升,進而推高車資,雖屬正常,但就算願意支付更高的費用,一些使用電召應用的乘客仍發現一車難求,久久沒有司機接單。
在這樣的前提下,許多習慣使用電召應用的乘客,唯有在路邊或德士站攔德士。
不過,這也不代表立刻能叫到車。公眾告訴媒體,他們至少得等個15至30分鐘,才等到一輛德士。

大年初一和初二私召車的平均車資,要比平日多出一至兩倍。圖為牛車水年貨市場人潮。(新明日報)本地德士數量10年來減半
除了不諳科技或選擇不下載電召應用的乘客,大部分新加坡人對這類應用應該不陌生,它不只更方便,也能讓消費者貨比三家,選擇要電召哪一家業者的司機。
因此,站在路邊截德士,如今應該是本地乘客久久才會做一次的事。
據紅螞蟻平日向德士司機了解,在路邊攔下他們的乘客,現在已少於10%。
然而,路邊攔德士不再成為主流,不只是因為私召車平台崛起,也與德士數量銳減息息相關。
陸路交通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月新加坡共有1萬5888輛德士,到了2023年11月已減至1萬3622輛。
相較於2014年共2萬8736輛德士的高峰期,目前的德士數量少了超過一半。當時也是私召車業者正準備積極拓展業務的時候。

陸交局數據顯示,2021年1月新加坡共有1萬5888輛德士,到了去年11月已減至1萬3622輛。(海峽時報)
陸交局也揭露,2023年11月的點對點載客服務,僅約12%的乘客是在路邊攔車,相比2021年1月當局開始提供相關數據時的22%有所下跌。
另外,去年11月日均只有7萬7000個路邊攔車趟次,相比之下,2021年1月日均趟次達12萬9000個。
德士司機紛紛「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
在點對點載客服務以私召車為主,連德士業者都推出電召應用的時代,這是否意味著德士司機只有在農曆新年期間或其他更多人出遊的節日,才有賺頭?
其實不然。
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德士司機已紛紛加入私召車平台,擴大客源,並提高收入。

專家指出,路邊攔車需求下滑,其中一個原因是按表收費比電召收費來得低。(聯合早報)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黎華德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指出,德士路邊載客的次數下滑,一個原因是德士司機發覺按表收費(metered fares)比電召收費來得低。
他說:
「換句話說,即便乘客傾向於路邊攔車,可能也等不到德士。」
「(點對點載客服務)市場已轉向動態定價,以及透過應用召車時帶來的方便,在這方面路邊搭德士根本不具競爭力,除非是那些完全不使用電召平台的司機和乘客。」
據本地媒體統計,農曆新年期間,在路邊截下德士並按表計費只需10元的車程,如果選擇乘搭私召車,收費可能高達30元。
收費較低對乘客固然是好事,但司機自然想多賺點錢。
新加坡規模最大的私召車業者Grab就在招攬德士司機的網頁上聲稱,加入他們旗下可賺取多三成的收入。

私召車業者Grab在招攬德士司機的網頁上宣稱,司機加入他們旗下可賺取多三成的收入。(海峽時報)
值得一提的是,對比乘客申訴佳節期間「一車難求」的情況,有德士司機觀察到,農曆新年並不代表生意自然會更旺。
一名司機說,大年初一(11日)路上相當寂靜,情況到了初二才稍微有些好轉。
另一名司機則透露,他們過去幾天不會一早就開工,一般會在下午較多人外出拜年時才出車。
路邊攔車服務仍扮演重要角色
實際上,德士司機平日也會在需求較高的時段前往德士站,或嘗試在街上載客。
有司機告訴媒體,他平均一天會載到三到四個在路邊攔車的乘客,比起疫情前的日均五至六趟略低。
「我通常會到德士站等乘客,也只會在尖峰時段接送。如果非尖峰時段開工,一天得駕好多趟(才能回本),因為每一趟的車資也許都不到10新元。」
雖然司機有些時候「淪為備胎」,得接送一些電召不到私召車的乘客,但要說路邊攔車服務已走入歷史,還言之過早。
畢竟路邊攔車的話,車資還是比較低廉,單是這點就足以吸引部分乘客。
百勝集團(Prime)出租德士和私召車,集團主席梁南興認為,路邊攔車仍具有關鍵作用,像是旅客常去的地方,如樟宜機場、動物園,或是購物中心,尖峰時段會有很多乘客要乘車。

到樟宜機場接送乘客的德士司機。(海峽時報)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從業多年的德士司機,沒有加入任何電召車平台。
一名72歲的德士司機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現在確實很少乘客會在路邊攔車,對他的收入也造成一定的衝擊,每個月少賺了幾百元。
但他依然堅守崗位,因為「私召車平台競爭太過激烈」。
「我在這行很多年了,不想跟其他人爭。(沒使用電召車應用)收入肯定比較少,但我也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