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實現了「居者有其屋」,被稱為世界上住房制度最好的國家。其中組屋是政府提供給中低收入家庭的。因為是一組一組蓋的,所以稱為組屋(見上圖)。
今年9月,我在新加坡住了半個月的組屋。房主是印度裔女士,五官精緻,膚色比較暗。她老公現不在新加坡,在西班牙。兒子偶爾會在家,五官和他媽媽一樣精緻,但膚色白皙。這位印度裔房東不是在旅遊就是在忙生意,平時很少看到她。
房主家裡住著兩位印度來的親戚,是母子,膚色都比較暗。白天兒子出去打工,夜晚就打地鋪睡客廳。他母親也打地鋪睡客廳(她名字的首字母是D, 為了便於陳述,這裡稱她D),D每天要給租客做飯,她不會講英語,我和她溝通主要靠肢體語言,比如用手比劃。
偶爾一次碰到房主在家吃飯,D做好了送到她房間裡。她們的關係不像是親戚。
房東家有一個大客廳、三間臥室、兩個衛生間、一個廚房和小洗衣間。客廳掛著印度教的象頭神,象頭神在印度教中有很高的地位,也象徵著吉祥和成功。
客廳有一大半的空間都放置著貨物(由於未徵求房東意見,因此就不上客廳照片了)。貨物主要是印度產的服裝之類。房東開著網店出售印度衣物。在她家打地鋪睡的那個年輕印度人,每天早出晚歸,不知是否幹著和房子裡的貨物有關的生意。
在印度人家裡的早餐、晚餐

拼圖里上面的是早餐,下面的是晚餐。有時若是晚餐沒有吃完D做的印度小餅,那就早餐繼續吃。咖啡是印度風味的,牛奶、咖啡粉在小鍋里煮,再放上印度的調料。咖啡快要溢出小鍋時,D就會附身用嘴去吹,吹幾次就關火,咖啡完成。
看到D近距離用嘴對著咖啡吹氣,真想告訴她不要吹,直接用手把鍋舉起,再放下,這效果和用嘴吹不是一樣嗎?避免了我們吃吐沫星子。
有次我要拿勺子,D從抽屜里拿出來,用手指擦擦勺子才遞給我。我克制住想用水沖洗一下勺子的念頭。並安慰自己:這看見的只是髒,但並沒有毒。這比那些乾乾淨淨卻有各種添加劑的食品安全多了。吃吧!俗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每天的晚餐,D都要熬一鍋漿糊糊的食品,裡面是稀爛的土豆、胡蘿蔔、洋蔥之類加上印度的調味料(見上圖)。D用餅沾上或是卷上這種糊糊吃,每頓飯她都幾乎不需要勺子,只用手就夠了。我是用勺子舀碗里的糊糊喝。在印度房東家的早、晚兩餐感覺適合沒有牙的老人。午餐我是在外吃,因此不知道這家印度人吃的是啥。
和我同在組屋住的還有兩位歐洲女士。一位女士每次晚餐都是勉強吃一點D做的印度「糊糊」和小餅,這「糊糊」的確看著毫無食慾(見上圖)。而另一位女士每次都吃自己買的水果,再吃一些D做的印度小餅。
有一天早上,她倆告訴我要離開這裡,去另一家住。後來遇見她倆,問她倆對新住處是否滿意,她倆說很滿意,現在住在華人家裡。
看到她倆搬走,我也不是毫不動心,因為更換住處只需給中介說一下,就能免費更換。搬到華人家裡,居住環境、飲食都要好很多,但是我來新加坡是想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並不是為了享受生活。還有一點就是不想讓房東和D感到不好受,畢竟這家印度人並沒有對我們不友好。兩位租客因嫌棄而搬走已經讓房東和D覺得很失落。
組屋院區的「爐子」
組屋的院區

組屋的院區是沒有圍牆的,所以組屋是四通八達。住在組屋,到輕軌站、公交站一般都不超過5分鐘的步行時間,出行很便利。
院區里有帶頂棚的長廊,雨天也可以在院區散步。去公交站、輕軌站,長廊又起到遮陽避雨的作用(見上圖)。
組屋院區有很多健身器材,也有兒童遊樂設施。經常看到有大人和兒童在這裡玩耍。小區椅子上也經常有人坐著休息,傍晚院區里清風習習挺涼爽的。
院區草地上有幾個大鐵皮爐子(見上圖),這些是做什麼用的?是用來燒烤野餐嗎?可是如果燒烤,那旁邊的居民樓豈不是要被油煙燻到?不可能是燒烤,那是幹什麼用的?這是疑惑一。
組屋旁的道觀
我住的組屋,院區沒有地下室,停車有專門的停車樓,有六層(見圖),樓頂有綠植,是花園式的休閒場地。
樓頂是花園的停車樓

組屋在芬威爾連路(Fernvale Lea),這裡有一座道觀,道觀看著有四層,因為有四層屋檐。道觀高度與六層樓的停車樓差不多。道觀印有「太和觀」的金色大字,有兩個大大的紅色「心」字,一個「心」在頂層屋檐下,一個「心」在一層屋檐下,心字下面有兩個紅色的「道」字(見圖)。
組屋近旁的道觀

新加坡的宗教場所非常多,多到令人驚訝,想不到一個小小的城市國家會有這麼多的土地用於宗教。在新加坡的兩周時間,參觀了大大小小几十座教堂、寺廟、清真寺、道觀......每次參觀,都有信徒在裡面。唯獨這座組屋旁的道觀從來沒有看到有人進出。這是怎麼回事?而且大門也是緊閉的,我想進也沒敢去。為什麼別的宗教場所總有人,唯獨這裡看不到有人進出?這是疑惑二。
組屋的戶型
組屋居民樓是兩梯四戶。一層是挑空層,有休息區域、有放自行車區域。
電梯、挑空層、平面圖

這裡每戶都是明廚明衛,房間的通透性、私密性都很好。我對組屋家家都是明廚、明衛,大感興趣。因為以前在北京買房,看到很多戶型都是暗衛,衛生間沒有窗戶,實在不舒服。這裡的房子為啥能設計成戶戶都是明衛,而國內的樓房有很多都是暗衛?這是疑惑三。
疑惑的答案
組屋的院區

使我疑惑的院區草地上像爐子一樣的東西,沒出兩天就有了答案(見上圖):看到有人在「爐子」前擺放供品、燒香,才明白這是宗教器物。

不僅祖屋院區有這種「爐子」,有的路邊也放著「爐子」,看到有人在路邊燒香、擺供品。供品有水果、糕點、飲料……也看到鳥兒們在吃供品(見上圖)。
「疑惑一」的答案是眼見而知,「疑惑二」是偶然一次在網上發現了端倪。那是一篇寫於2015年的文章,文章是芬威爾連路(Fernvale Lea即我住在新加坡的組屋區)的業主寫的。他要求政府儘快全額退款,他要重新購買組屋。因為在購買時,不知曉政府還蓋了華人廟宇——骨灰瓮塔。他譴責政府把宗教屬性的華人廟宇——骨灰瓮塔,啟用了盈利機構來承建。他聲明院區有各個種族和各自的信仰,在未公開的信息下購買了此處組屋是不合適的......
看了這篇文章,再想到組屋周圍只看到這一座華人廟宇,說明這「太和觀」就是骨灰瓮塔?但我至今對這個答案將信將疑。
「疑惑三」是觀察思考後得出的結論:新加坡組屋不僅僅是因為設計得好,可以每個衛生間都有窗(我住的房東家是兩個衛生間,都有窗),還因為,這裡設計房屋可以不用考慮朝向,新加坡幾乎屬於赤道國家,因此南、北朝向都基本一樣。而國內設計房屋,需要考慮日照時間,新加坡這種兩梯四戶的樓房,其中的北向戶型就不適合國內。
居住組屋的三個疑惑似乎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這就是旅行帶來的收穫:不僅體驗了異國的生活,還不斷有新事物讓人充滿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