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本地的一個學者,上周五到香港出席講座,結束後被邀請去酒樓聚餐。
結果,就因這一次不愉快的吃飯經歷,讓他寫下長文「痛批」香港已成「趕客之都」......
香港變成趕客之都?

來源:聯合早報
這篇名為「為何香港成為『趕客之都』?」的文章,用較長的篇幅,以作者戴慶成到香港吃飯的一次「狼狽的經歷」為開頭,展開關於香港服務業態度差的事實、原因、意見與建議的論述。
對香港服務態度差的描述主要有:
「酒樓用餐時間竟只有一小時,大家狼吞虎咽吃完,服務員馬上暗示買單,大家匆匆離開......」
「香港旅遊業復甦以來,遊客量比2018年大大減少,不僅其他人不去香港,就連港人也全部北上深圳消費......」
「內地朋友到香港旅遊後都不約而同吐苦水,說香港餐飲業服務員都很煩躁,從下單到付款都處於憤怒狀態......」
「一些餐廳設立不合理要求,限制用餐時間,還不讓食客選座位、要求食客拼桌等......」

圖源:明報
文章還引用數據指出,香港的士業議會去年復辦「的士服務質素」調查,訪問了全港1211名的士乘客。
結果發現,香港的士服務素質評分比幾年前大跌7分,只有58.4分,當中以「司機待客以禮」的評分最低,證明了香港的士司機的服務水平大不如前。

圖源:港生活
文章也對香港服務業態度不好總結了幾個原因,歸咎於「香港獨特的城市文化」:
1)香港地少人多,租金註定高昂
因此為了維持收入,餐廳必須提高「翻台率」,一整天都處於接客狀態,遇到慢條斯理的食客,自然是會催促。
2)服務人員工作時間偏長
飲食和零售業的雇員平均每日工作十個小時是家常便飯。正常人天天站著十來個小時工作,很難長期保持微笑。
3)服務人員不怕找不到工作
香港的失業率非常低,幾乎是全民就業。大部分服務員都不擔心找不到工作,自然有本錢向顧客擺「臭臉」。
這3條論述的確也比較客觀,其中的第3條,在陳述事實的同時似乎還在夸香港失業率低,保證了大家都有工作。

圖源:見水印
最後,文章還提了一些意見,用劉德華20年前拍攝的宣傳片里的話說,香港「今時今日這樣的服務態度是不行的」。
隨著鄰近地區如深圳的服務水平不斷進步,香港的問題就越突顯出來,有損自身的形象和旅遊業的復甦,因此香港必須作出改變。

這篇「痛批」香港服務業態度的文章,也被香港媒體轉載了過去,引起了一波議論。
不過,港人對此的回應,也許會出乎一些人的意料!

圖源:香港01
因為,港人素來擅長「自黑」,甚至自己批評自己比別人批評自己還狠......
對於獲得新加坡媒體「授予」的「趕客之都」稱號,港人也有很多話要說。
港人:說的全對,但有原因




港人承認自己服務態度差,可能比外國人還積極。
「講得完全正確。」
「顧客是上帝這句話,在香港是行不通的。」
「我們港人也習以為常了。」
但是,就算香港服務業在外人看來「無法忍受」是事實,這種現象的產生自然是有原因的,並非服務人員「無理取鬧」。
第一,香港的鋪租很高
「本來鋪租就高,食物價格也不貴」




誠如大家所知的那樣,香港地小人稠,鋪租自然貴,而人工也不低。
時有傳出20000+港元月薪端盤子、30000+月薪掃廚房的新聞,讓不少中國內地乃至周邊各國的人都眼睛紅紅,想去香港當服務員。
而在餐飲店如此高昂的運營成本下,香港餐飲的價格也並不算太貴。
雖然經常有人去香港旅遊吐槽「一個麵包三十塊、一碗面六十塊」,但當你回想香港中位數為20000港元的工資之後,這個價格也並不高了。
並且,上述可能只是「遊客價」,當你進入一些不為遊客所知的本地人生活區域,會發現實際的餐飲價格要便宜得多。

圖源:見水印
第二,香港的節奏很快
不可能「花一點點錢享受上帝級服務」


以上截圖自:Facebook/香港01
同時,香港是一個非常繁忙的城市,這裡所有來過香港的應該都深深體會到這一點。
這裡充滿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班族,大家都是奔著「搞錢、搞事業」來的,時間就是金錢,節奏快是理所當然的。
香港人什麼都快:
走路快,走慢點都被後面的人嫌,自己也會走快點不擋住別人路......
開車快,開得慢容易引起後面車輛路怒症......
吃飯快,不單是服務員催,自己都想吃快點趕著去做事......

圖源:壹讀
人人都快的情況下,「快」已經成為一種共識,花普通的價格就不可能享受面面俱到的服務。
「想要慢慢享受,去花300塊吧。」
*以上內容為網友所述,不代表平台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