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垃圾是怎麼分類的
最近,中國談「垃圾分類」色變,搞瘋了上海人。一向以乾淨聞名世界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垃圾分類」是怎麼做的呢?
相比較上海來說,新加坡的垃圾分類,只分為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而已。

可回收垃圾箱是藍色的,箱子將可回收的垃圾歸為4類:綠色代表玻璃製品、藍色代表紙製品、紅色代表塑料品、黃色代表金屬用品。
民眾把可回收垃圾丟入箱中後,持有執照的收集公司會來收集進行加工處理,實現廢棄資源的再循環使用。

不過一般情況下,在新加坡街上看到的垃圾桶,是什麼垃圾都能丟進去的。
新加坡政府認為垃圾分類會給居民增加太多負擔。所以新加坡偏向於從垃圾的源頭抓起,以及優化「垃圾處理」的過程。
從小學開始,新加坡學校就教育大家要遵從3R(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原則,減少垃圾的產生。比如新加坡的84家肯德基,就從今年起不再提供杯蓋和吸管。
新加坡約有 561 萬人口,每人每天產生約 0.86 千克垃圾,這些垃圾的56%被回收以循環利用。
新加坡的不可回收垃圾,首先會送往林厝港和Lorong Halus的兩間焚化廠。經過焚燒後,垃圾體積已經減少了90%。
之後剩餘的垃圾會再用專門的機器進行分揀,將其中的金屬分離,送廠售賣,剩餘的部分再進行二次分揀,將適用的灰渣製作磚頭或用於鋪路。

據統計,新加坡不能回收的垃圾中,有41%會被運去焚化,焚化後的灰燼和不能焚化的垃圾,才會運去遠離本島的新加坡「垃圾島」填埋,達到廢物利用的最大化收益。(據說焚化過程的能量轉換能滿足全島3%的電力需求)
上個月,濱海灣花園也與新能源集團展開測試,將花園內的廚餘、塑料和園藝垃圾等廢棄物送入新機器,轉為地熱能源。
這麼做都是為了讓送去「垃圾島」的垃圾減少,延長「垃圾島」的壽命。

新加坡「垃圾島」實馬高島和錫京島離岸8公里,內含一個占地 3.5 平方公里、容量 6300 萬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
實馬高垃圾填埋場,雖然接收了新加坡所有垃圾焚燒場的灰燼、不可回收生活廢棄物、工業和建築垃圾,但是島上卻沒有刺鼻的惡臭味。還是新加坡挺有名的景點!
走在這裡的堤壩上,會看見海鳥飛過。在垃圾填埋區域的另一側,還有漁船在進行捕撈。
不過,這麼美的「世外桃源」垃圾島,據說也即將被垃圾填滿了。畢竟各類生活垃圾的降解,特別是塑料袋之類的,往往要持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新加坡政府預計實馬高島只能用到2035年了......
為了保持「花園城市」的美譽,新加坡政府可是不遺餘力地在打擊亂扔垃圾的行為。就算是不分類,你也得乖乖把垃圾扔垃圾箱裡,不能隨便亂來!就算是往馬路上扔了根橡皮筋,也乖乖被罰了300新幣......
一旦有人違反了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法令,就會被罰款!亂扔垃圾,不僅會被罰款高達1萬新幣!行為嚴重者,甚至要穿上「特色服裝」在公眾場所「勞改」!

但是,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在2018年還是發出約3萬9000張亂丟垃圾罰單,創下九年來新高,比2017年多出約22%。因此,新加坡政府今年在各個組屋等地的高空增設了電子眼,專門來揪出這些「垃圾蟲」。
科技與人力相輔相成。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執法人員也會到隨意亂丟垃圾的熱點地區巡邏執法,並使用攝像機和視頻分析等科技,加強執法能力與效率。
現在,新加坡已經開始全面邁入智能時代了,連垃圾箱也不例外。這個智能垃圾箱,別看樣子不大,卻是能比普通垃圾箱壓縮7倍多垃圾......
